庞进:建议启动乡村史志工程

www.xawb.com 2007-12-18 09:46:19 西安晚报  

 

69岁的田焕新是临潼区一位平凡的农村老人,却从事了一项多少文化人做不来的事业———他耗费数年心血,为自己的家乡栎阳街办高巷村写“村史”,于2003年写出了一部10万字的《高巷史话》。书稿完成后,老人没有停笔,又开始了新的采访、撰稿、修订,写出了20余万字的《栎阳史话》。此时老人却积劳成疾,一病不起,被诊断为食道癌晚期。昨天下午,躺在病床上的老人用颤抖的双手捧着一摞书稿,递给专程赶来看望他的临潼区委书记任军号,凄然地表示自己恐怕没剩下多少日子了,希望心血之作能够出版。
期盼:数十万字“史话”能出版

今年入冬以后,田焕新老人不能进食了,仅靠一些常规药物和营养素维持生命。老人不求回报,为乡村文化建设事业无私奉献、为家乡著书立传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临潼区委书记任军号。昨日,任军号来到老人的病榻前,一边送上鲜花和慰问金,一边宽慰老人:“你这么热爱基层文化事业,你为文化事业做出的贡献政府不会忘记,乡亲们更不会忘记。出书费用你不用担心,将来我们会委托专家审定,如果专家认为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区上可以出书,也可以通过社会各界捐助的方式来出版。”一席话使田焕新老人露出了笑容。

老人患病期间,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任军号对老人说:“你在生命垂危之际,向党递交申请书很难得,精神可嘉,村党支部和街办党委会对此尽快研究。”田老说:“这不过是一个正直人的本分事情。”提到老人愈来愈重的病情,任军号表示:“决不能放弃治疗,经济上的困难组织上会想办法帮助解决。”

价值:一块启示后人的“活化石”

翻开那一摞摞浸透着老人心血的书稿,一个普通农民眼中的乡村生活与历史变迁跃然纸上,字里行间的质朴和智慧令人感动。数十万字的“史话”贯穿古今,里面有乡村变迁史、家族兴衰史,英烈、贤达、恶人、怪人的故事,还有风俗民情的演进、村镇风物遗迹等。据龙凤文化研究专家、陕西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本报高级编辑庞进回忆说:当年老人把写好的书稿拿到我面前,我细细读完这部与众不同的“史话”,想到了倡议编修“乡村史志”这一文化工程,觉得这是一笔巨大的、很宝贵的财富,是一块可以见证历史、启示后人的“活化石”,于是为老人的书提笔写序。庞进认为,时代在飞速发展,若不尽快地收集、记录、甄别和保存,这些“活化石”就有可能失散消亡。虽然各市县都有地方志,但它们都比较宏观,是粗线条的,编修乡村史志是对地方志的补充和丰富,也可以给那些想了解一个地方历史进程、文化积淀、民俗风情的人们提供不可多得的资料文本。

“田焕新老人的精神感动我们,他的境界、功德令人肃然起敬,而他的‘史话’则给予我更大的启发。”庞进呼吁,“这部‘史话’内容丰富翔实,文笔朴素有趣,可以成为启动‘乡村史志工程’的开先发轫之作和模板参照之作。在栎阳镇,在临潼区,在西安市乃至在全省、全国,还有许多像田老这样的人,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这样一支队伍,重视这一荟萃文化、传承文明、造福后人的事业!”文/图记者职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