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根本,适变创新,传统文化要有新阐发

——在陕西省孔子学会揭牌仪式暨儒学的当代价值报告交流会上的发言

庞 进  2015年6月28日

 

201562881031725

今天微雨无尘,我们大家神清气爽,会聚在美丽的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参加陕西省孔子学会揭牌仪式、《中国文化论章》研讨会和儒学的当代价值报告交流会。
我花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将《中国文化论章》一字不拉地读完了。这本书令我感慨和敬佩。这些年来,我接触到一些大学校长,但像刘家全先生这样,既办学又做学问,而且都做得很好的校长很少见。尤其是将学问做到一个高度、做成一个系统、提出独到思想,且践行得卓有成效的校长更是罕见,而刘院长就是这位罕见的令我们敬佩的大学校长。刘院长说他是儒学当代价值的思考者、儒家文化的传播者和儒家文化教育的践行者,我觉得还可以讲得再具体些,即刘家全先生是在当代中国大学里开展国学教育,尤其是儒家思想教育的先行探路者,是将儒家思想作为大学灵魂的创立实行者。我读过刘先生的《中国精神论纲》,现在又读了《中国文化论章》,接下来还会读到《中国思想论则》,相信这“思想三论”,会对中国的文化建设、对中华民族主流精神的重铸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儒家讲三不朽,刘家全先生的学术、修为、贡献,既是立言,也是立德、立功。所以,刘先生将会成为中华民族的“不朽”之贤。
《中国文化论章》涉及儒家文化的方方面面,尤其是《重建中华民族的价值理性——关于中华主流伦理的对话》一篇。总之是我想到的、想不到的,这本书都有理、有据、有情地谈到了,而且谈得比较透彻。书中的多数观点我都是理解的、赞赏的。大家知道,这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做龙文化研究,近年来也在努力地把龙文化研究到一个制高点上,让龙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现实需要服务。中华民族目前最缺什么呢?刘院长认为国人的精神家园整体上坍塌了,最缺的是主流精神文化。我认为最缺的是相对统一的根本性信仰。这可以说是“所见略同”。刘院长开的药方是将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文化。我开的药方是以龙道作为中华民族相对统一的根本性信仰。龙道是以龙为象征标志的,立足中华文化、容合世界文明、关注当下民生、瞩望人类未来的思想学说、理论体系。儒家思想在龙道中占有主要的、重要的位置,龙道包含着儒家思想,但不仅仅是儒家思想。
我们现在常说传统文化。什么是传统?传统就是代代相传的成系统的东西。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是有连续性、继承性的成系统的文化。那么,梳理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大体上有四种:1,传了两千多年的以儒家、道家(后来还加上了佛家)为代表的古典文化;2,传了一百多年的五四“启蒙”文化;3,传了六十多年的红色“革命”文化;4,传了近四十年的“改开”文化,即“改革开放”文化。这四种文化可以说都形成了传统,而且,四种文化之间都有影响和渗透。比如“改开”文化,就有“启蒙”文化、“革命”文化以及古典文化的因素。有人或疑问:“改开”文化也是传统文化?是的,传了快四十年了,影响到了50、60、70、80、90、00后出生的国人,还能说不成“传统”?文化能够形成,就有它的原因和合理性;文化成为传统,而且还搭上了贯通全地球的互联网,要退出历史舞台就难了。显然,在一个多种文化传统并存的社会,要想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全体性地、单纯地回归到一个传统,比如刘院长希望的儒家传统,我觉得是很难实现的。记得有一次我和陈忠实先生聊天,我说朱先生是《白鹿原》的灵魂,你说现在我们还能回到朱先生,也就是关中大儒牛兆濂先生所理想的那种社会吗?老陈说:“嗨,门都没有!”不光陈忠实不乐观,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都不乐观。
怎么办呢?习近平主席讲的一段话给我们以启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怎么做呢?我想到了“有根、有容、时新、公约、简明、切实、普适”七个要素。按照这七个要素,我提出龙道信仰的四个字:尊、爱、利、和。这四个字对应着四句话:“尊天尊己尊人、爱天爱己爱人、利天利己利人、和天和己和人。”这四个字四句话,是经过对儒家、道家、墨家等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提炼、萃取,又吸纳、容合世界文明元素之后提出来的,它们可以作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国家与国家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基本准则,可以作为解决社会症结的理论药方,而且可以无障碍地与世界各大文明相对接、相融通,也就是说,“尊、爱、利、和”可以成为全人类都认可并遵守的价值通则。
“爱”、“和”人们已经讲得很多了。“尊”讲得少,需要突出地讲,因为对中国社会而言,古往今来,最缺少的,或者说最不到位的、最需要补建的,就是对“己”、对“人”,即对每一位公民人格、人权的尊重。孟子老先生讲“民为贵”,儒家的“民”是群体的人,现在需要做的是,将“民”落实、发展到个体,因为没有对每一个个体的“尊”,就没有作为群体的“贵”。当然,在个体与群体的利益发生矛盾的情况下,我们仍然提倡在充分尊重个体的前提下,“个让群”,必要的时候,实行“多数决”。还有“利”字,过去儒家有“义利之辩”。如今是商品社会、市场经济,让人不追求利,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已经不现实,绝大多数人也做不到。怎么办呢?既利己,又利天、利人,即在利天、利己与利人之间,努力寻找相合点、贯通线、公约带,合适域,从而达到多赢、并进、共福、同乐的局面。
时间关系,不能展开讲了。总之,我的观点是:包括儒家学说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既要立足根本,又要容合、萃取、创新,要有与时代特征、与公民社会相契合的新阐发、新说法。 2015,6,27

作者简介:庞进 著名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文化当代十杰首席,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中华龙凤文化研究院院长,陕西省孔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1979年起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已发表各类作品逾八百万字,在海内外影响广远。著有《龙的习俗》《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卓立苍茫》《秦人家事》等30余种。
电话、微信:15991669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