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作家的平民情结

——读庞进的《平民世代》

杜书文  2008年12月13日

 

大凡写家史的文章,大都不免有平直枯燥的感觉。但庞进的《平民世代》却有着另外的味道。他在近40万字的篇幅中,以灵秀、细腻、流畅的笔法,丰富、详实、可靠的资料,描绘了庞姓宗族发生发展的变迁史。从远古考证到现代,写出了庞氏家族中一系列性格鲜明、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真实平凡的人物。这些人物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大都是平平常常的老百姓。他们有的刚正不阿,秉性耿直,有的克勤克俭,谦虚谨慎,有的救死扶伤,乐善好施。如庞家在蓝田西寨村的创建人庞永太;聪明睿智的庞文升;性格刚直、踌躇满志的武生庞秉钧;“谦受堂”的忠实“大办事”庞应功;帮助革命党人脱险的庞应理;公正廉洁、德高望重的三外爷;命运凄惨可怜而又早夭的祖母寇梅月;勤劳善良的继祖母以及以治病救人为终生事业的父亲庞济民、母亲姚秀民等等。作者对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没有过多的渲染和刻意的塑造,而是怀着深厚的感情,用大量真实的生活故事,描写了他们在各个复杂的社会变革中的沧桑经历和为了生存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但可以清楚的看出:不管社会怎样变革,创业之路多么曲折艰难,庞氏家族克勤克俭,做人处世,行善施福,救难扶危的平民本色始终贯穿于作品之中。他们严格遵守祖先的“训嘱”:“富有德,贫有志,不求无义之财,不损人利己”,他们含辛茹苦,与世无争,本本分分,“生前平平常常,死后平平淡淡”,但他们留给人间的片片真情让人感动。
庞进是陕西当代作家群中的一员宿将,在《平民世代》中,他以多彩的笔,向我们讲述了家族中一个又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如:第六章中描写清朝光绪年间,蓝田有名的武生庞秉钧赴三原考武举,因无钱向考官行贿而遭考官假箭的愚弄,导致淘汰落榜的故事,暴露了当年考场的腐败和黑暗,也赞颂了庞秉钧刚正不阿、不为权贵摧眉折腰的平民品德,令人钦佩。在第八章中,庞家“大办事”庞应功与有夫之妇苦命女——苦苦的非道德的爱情故事,读后令人心酸,这个“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之间的特殊的无奈的爱情故事,虽然背离了传统道德,却是庞氏家族和苦苦的无性功能的男人大牛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正如作者所说:“人生的复杂在这里,人生的简单也在这里,人生的苦恼在这里,人生的精彩也在这里。”还有,父亲庞济民解放前在三原学医期间,出于对革命党人的关爱,接连放走了地下党同周和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又渴求抗日的他的启蒙老师侯启哲及另一位地下党员奔赴延安的感人故事,其胆量和精神令人敬重。特别是第二十九章“外爷外婆”中对外婆小时的被抛弃、年轻时丧夫的不幸和晚年丧子的凄苦生活写得异常深切感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受中国封建伦理道德束缚下的典型农村传统女性的悲惨命运。
在众多的感人故事中庞进以饱蘸感情的笔,用大量的篇幅和事实,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正直善良的父亲和勤劳贤淑,为丈夫、为儿女、为工作默默奉献的母亲。写他们的执着办医,为民解痛。写他们忍辱含屈,精神不倒。写他们终生操劳,无怨无悔。像在《锥心之痛》中对母亲的突然离去,几乎是蘸着血和泪写成的,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但对于父亲又不是一味的赞颂,对他的一些观点和政治看法也用了批判的眼光,写了他因长期受“左”的思想的禁锢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偏执和极端浓厚的忠君思想,以及政治上的盲从,使父亲的形象更加性格化、立体化、让人真实可信。
庞进是一位平民化作家,这从他以往诸多作品中所描写的对象和所反映的主题可以看出,多是站在平民的角度,反映了他们的爱和恨、喜与乐。由于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倾注了特别浓厚的感情,他说:“二十多年相对比较艰苦的农村生活,给我的东西很多。一是关心,关心农村,关心农民,关心田野里生长的庄稼……比如,一个冬天不下雪,一些城里人只会瞒怨空气太干燥了,要减产了;春天连着下几天雨,会听到有人烦,说到处湿洼洼的,出门办事不方便。而我会站在窗前,望着雨线,听着雨声‘下得好啊!春雨贵似油啊!’;二是节俭,对粮食、对蔬菜、对一切劳动成果的节俭。只因从困难的岁月走过,尝过饿肚子的滋味,知道每一粒粮食都凝结着辛苦,所以,平时吃饭都把碗吃的干干净净,馍花掉到地上,也会拣起来吃它;饭菜不到坏得不能吃的时候我是不会倒掉的……。”这实质上是一种感情,一种对农村对农民的一种至纯至真的深厚情结。对《平民世代》的描写,实质上可以说是对平民生活和平民感情世界的描写。
读《平民世代》发现作者在描写中,没有隐瞒他正直率真的感情,他用睿智的目光和冷静的思辩对历史和现实、真理和谬误、美好和丑恶作了自己大胆独有的评判。比如,谈到“文革”他说:“为什么领导者一张口,一挥手,全国人民就头脑发热,手舞足蹈,风随云从?而且是那么的激越,那么的疯狂?那样的非理性?……我想,人身上是有一根‘筋’的,只要把那根‘筋’找准了,轻轻地一拨弄,这个人就会跳起来。‘文革’的发动者就是看准了中国人身上的这根‘筋’。稍事点拨,大家都随着他的意念抽起了风。那么有人问了,‘文革’已过去几十年了,这根‘筋’还在国人的身上长着吗?回答很明确:还长着,你只要看看‘文革’后的一次又一次不同形式的抽风,你就会同意我的判断。”
再如关于“忠”的问题,他说:“忠”意味着诚敬、拥戴、服从、尽心竭力和始终不渝。作为做人的一种品质,其可贵性和不可缺少性,不能否认。但是对忠的对象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审慎的选择。如果一个领导,一个组织,一种事业,其纲领、政策、言行、作为和人类的文明进步的大方向一致,其具体做法也是人道的、理性的、秩序化的,人们忠于他(它)当然是可以的,否则,就大可不必。就说毛吧,实践证明,这个人当年的许多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忠于他就等于忠于了错误,就等于支持他帮助他危害国家和人民……。对于历史人物是非功过的评价,他认为应当具体分析,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错到什么程度就谈到什么程度,不能含含糊糊、遮遮掩掩。
在提到“社教”对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时他说:“……社教运动的发起者是有罪的,而且罪孽不轻。为了所谓的“反修防修”,解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避免出现“全国性的反革命复辟”,毛泽东高举“斗争哲学”的大旗,运用搞政治运动的看家本领,不仅把血淋淋的巨斧砍向了同自己打江山的战友们,也砍向了尚在温饱线上挣扎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几千万老百姓……。
从以上这些看似平淡却富于哲理的评判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政治上犀利的洞察力,也看出潜藏于作者灵魂深处的,敢于直面人生的正义感和愤世嫉俗的胆略。
《平民世代》写了四十八章,它既是一部庞氏家族史,也是一部平民史。“庞姓人的生生死死,构成了庞姓一族的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生生死死,构成了中国人的世世代代;地球人的生生死死,构成了地球人的世世代代;宇宙生命的生生死死,构成了宇宙生命的世世代代。”对于命运的诠释,他崇尚古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这句话,更倾向儒家“存,吾顺事;没,吾宁也”的观点。他说:人要活得好,活得无怨无悔,最好的信条就是“顺天命,尽人事,行大道,结善缘”。
这也许就是庞进这部《平民世代》给予我们的有益启示吧!

(写于200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