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濮阳蚌砌龙

2007-11-10 东方今报  

 

【缘起】 濮阳市西南角的一处荒草洼地里,20年前发掘出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图案(下文简称为蚌龙、蚌虎)及人骨,它们整体上构成了一幅奇特的图案,这幅图案玄谜重重:它是6500年前的星象再现,还是另有秘密?墓主究竟想告诉人们什么?
荒草洼地惊现蚌塑龙虎图案
金色阳光下,西水坡水库波光闪闪,1800亩水面上,跃动着一群野鸭的身影。
有事儿没事儿,孙德萱总喜欢来到这里,望着西南方,沉思半晌。记忆里,20年前,这里不过是一片荒草洼地。然而,偶然的一次发现,把老人的后半生都押在了这里。
20多年前,濮阳脱离安阳建市,孙德萱从安阳调到濮阳市任文物局副局长。当时,中原油田与濮阳市民出现用水矛盾,濮阳市政府决定在该市西南角的西水坡建“引黄供水调节池”,动工一个多月后,在调节池西南方发现一处约5万平方米的仰韶文化遗址,孙德萱受命成为遗址发掘队领队。
这年8月17日,一个正在挖掘的45号墓让孙德萱震惊不已:当时该墓的探方已经挖到第四层,并无特别的收获,方长(挖探方的主持者)赵琰正在画四笔图(再向下挖的图纸),几位挖探方的民工坐在一旁等待,其中一位民工闲极无聊,随手挖起身下的土来,谁知竟然露出一枚蚌壳来。
怎么会有蚌壳?这位民工感到有点儿好奇,又扒了扒,发现还有不少连在一起的蚌壳,赶紧叫来技工李金堂。
李金堂是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的技工。李金堂过来一看,马上就意识到将有重大发现。他顺着露出的蚌壳,一直清理下去,看到它们组成的图形,像一条什么东西的尾巴,又清理了几个小时,露出一幅完整的图案,看上去像一条龙。
在场的人很震动。一定还有其他的东西。李金堂继续向西清理,发现一副人的骨架;再向西清理,发现了一幅由蚌壳组成的虎的图案。接着清理,又发现了其他一些东西。
西水坡发现了蚌龙和蚌虎,正在外忙于职称的孙德萱听说后有点儿不相信:有这么神奇的事儿?
“中华第一龙”背后迷雾重重
孙德萱骑了十几里的自行车,匆匆赶过去。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个土坑竖穴墓,南北长4.1米,东西宽3.1米,形状十分奇特,它的南边圆曲,北边方正,东西两侧有一对弧形小龛,一位男性墓主头南脚北地躺在墓中,周围葬有三具年轻殉人,尤其奇怪的是墓主东西两侧的蚌龙、蚌虎,栩栩如生,其头均向北,腿均向外,在墓主的脚下另有蚌壳排成了一个三角形,旁边还有两根人的腿骨。
随后,发掘队在45号墓以外的同一层位上又发现了另两组用蚌壳排列的龙虎鹿图形,它们和45号墓排列成南北直线。通过考古学研究和碳14测定,墓葬年代在6500年前左右。
45号墓的蚌塑龙虎图案,震惊了学术界。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张忠培教授称蚌龙为“中华第一龙”,为故宫近10万只龙找到了祖先,更有不少学者为此探讨中国龙文化和龙图腾崇拜。
这次发掘引起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冯时教授的强烈关注。听到西水坡发现了蚌龙蚌虎,冯时教授的第一反应就是觉得跟天上的四象有关,但当时并没有更多的证据证明它跟四象有关。一年后,文物杂志发表关于西水坡45号墓发掘简报,冯时教授特别注意了它的平面图——人骨脚下摆放的那堆特殊的图案形状,让他立刻意识到可能跟北斗有关。
在中国传统天文学体系中,被称为“帝星”的北极星与北斗七星关系密切,北斗七星终年不没入地平线,古人视其为时间的指示星。
以北极星和北斗七星为基础,古人把整个天区划分为五个宫,也就是中宫和东南西北宫,中宫的主要星象就是北斗七星,东南西北四个宫管辖着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是绘制星图制定历法的基础。它们在东南西北四个宫中各有七星,为便于识别,古人将它们分别想象成一种动物,即东宫像苍龙,南宫像朱雀,西宫像白虎,北宫像玄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四象。
但二十八宿起源的时间与地点究竟在哪里?有人认为在印度,也有人认为在中国,而后者缺乏实证,直到1977年湖北随县发掘曾乙侯墓,出土了一件漆箱,箱盖上发现了一幅中间写着斗字、四周是二十八宿的天文图,才证明中国古代的确有二十八宿的存在。而且,在箱盖上二十八宿的东侧,同样绘着一龙,西侧同样绘着一虎,正好对应传统天文学中的“东苍龙,西白虎”的说法。
神秘墓葬再现六千五百年前星空
联想到曾乙侯墓,冯时开始将龙虎、人腿骨和蚌壳合摆的图形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如果把墓主脚下的蚌塑三角形配以两根人腿骨所组成的图形作为北斗,那么这个北斗和蚌龙、蚌虎所组成的图形,无疑就是一个天文星象图。如果这个推测成立,那么谜底就迎刃而解。
能不能判断它是一幅星象图,关键就在于对北斗的判定。虽然从形状上看它非常像北斗,但北斗的斗柄为什么不像蚌龙、蚌虎那样全部用蚌壳摆塑,而偏偏要截取两根人腿骨呢?
这似乎涉及古人的另外一种计时方法。因为北斗只在夜晚才能看到,如果要了解白天时间的早晚,必须用其他的方法。古人想到了立表测影,即立一根垂直于平地的标杆(即表),通过每天早、中、晚三次测量日影长度的变化确定时间。
古人最初把人体作为标杆,但这很不方便;后来想到模仿人体设计出一种天文仪器来代替人体,这种仪器就叫做“表”,“表”实际上代表了人体。45号墓中的人腿骨,可以理解为代表一个直立的人体,可以作为测影中的“表”。
如此,人腿骨就和表、时间联系到了一起。这一情形在被称为中国古文献算学之首的《周髀算经》中就记载得十分清楚:“周髀,长八尺。——髀者,股也。髀着,表也。”根据这一特质,古人把早期测量日影的工具“表”称作“髀”,其含义就是人骨。
通过这种分析,冯时得出结论:墓中的北斗是通过蚌塑摆出一部分,然后又用人骨来摆放斗柄,这种特殊的图形,恰恰体现了古人通过立表测影和观测北斗来定时间的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也体现了古人测量日影与观测北斗的综合关系。这和当时的天文学传统与宗教观念也是相吻合的。
通过仔细观察,冯时发现45号墓中虎的肚子底下有一堆散乱的蚌壳,别的地方没有,这和曾乙侯墓箱盖上虎的下边,也有一个类似火形的图像一致。说明它们所反映的内容也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可以确定它是一个星象图。
通过发掘简报,冯时又发现了一个线索:在45号墓的正南一字排开还有一系列重要遗迹,其中31号墓葬有一人,骨架恰恰缺少胫骨,这说明当时人们截取了他的胫骨,放入45号墓中与蚌壳共同组成了北斗,然后和蚌塑左苍龙、右白虎一起,成为中国传统天宫体系雏形——二象(只有龙和虎)北斗星象图。显然这个星象图再现了6500年前的实际星空。
确定45号墓埋葬的是一幅星象图后,冯时还通过研究确定,三个年龄在12~16岁的殉人为司管春分、秋分和冬至的神,而另一个墓中的殉人则为司管夏至的神。而墓主的身份,无疑很高,因为在6500年前的农业社会,谁掌握了天文学,谁就获得了统治的资格。这也是墓主埋下当时整个星象图的秘密。

□今报记者李长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