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文化创新的标志之作

——读庞进《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

乔 盛  2007年6月13日

 

(原载2007年6月11日中国经济时报)

记得是3月25日,我出差去宁夏,飞机上有当天的《光明日报》,打开一看,不禁眼睛亮了:发表了整整一大版庞进谈龙的的文章,题目是《中国龙文化解读》,还配有多幅图片。文章提出了继承、弘扬“容合龙”、“福生龙”、“奋进龙”,清理、抛弃“帝制龙”、“灾祸龙”,创建、新增“文明龙”、“科学龙”、“环保龙”的问题,可谓观点新颖、视角独到。不久,又传来消息:第十七届全国书市2007年4月 25日在重庆市南坪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庞进的《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两部新著由东道主——重庆出版集团以“精品图书”的形式隆重推出,成为书市上引人注目的一个亮点。在重庆出版集团于书市开幕前举行的小型订货会上,龙凤套书一个多小时就订出近百套,居同类图书之首。
5月初,我出差西安,有幸成为庞进两部新著的第一批读者。书印得漂亮、帅气,开本属于特大型,封面、扉页、环衬采用了特种纸;版式设计也时尚化,版心窄,留白多,使人在阅读过程中既有舒适感,又有回思、想像的空间。当然,一部书的成功,印制、包装之精美只是一个方面,甚至是次要的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要看内容如何。庞进这两部加起来近80万字、配图达800多幅的新著,分别从根源、脉流、先祖、民族、神性、习俗、遗迹、精神等方面,对表象奇丽、内涵丰富、传播广远的龙凤文化进行了多维度的考察,阐释、解答了“龙凤的起源”、“龙凤的本质”、“龙凤文化的定位”、“龙凤文化与和谐社会”、“如何看待龙凤文化的负面内容”等诸多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可谓条缕清楚、图文并茂。
数日之内,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阅“龙”读“凤”。我发现,庞进这两部新著,除“具有既注重系统梳理和理论建树,又注重可读性和资料性的特点”外,还特别具有创新性。按照庞进的定义和定位,龙凤是中华先民对诸多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容合而创造的两种神物,经过漫长岁月的演进、升华,龙凤如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龙凤文化显然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这样的从远古走来的充满神奇色彩和神秘意味的文化,对日新月异、五光十色的当今社会、当下生活,还有没有意义?有什么样的意义?也就是说,对龙凤“承古”的功能,人们大概不会怀疑,而对其能否“开新”,不说别人,对我而言,在阅读庞进这两部新著之前,也是心存疑问的。
庞进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认为,龙凤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夏商周时期的“夔龙”“夔凤”,不同于新石器时代的“原龙”“原凤”;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飞龙”“美凤”,也不同于夏商周时期的“夔龙”“夔凤”;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行龙”“瑞凤”,是对夏商周时期“夔龙”“夔凤”的发展和演变;宋元明清的“黄龙”“金凤”又是对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行龙”“瑞凤”的发展和演变;而近当代的“祥龙”“祥凤”显然也走出了宋元明清“黄龙”“金凤”的框范,多了吉祥嘉瑞的气息。从龙凤的内涵意指来看,也经过了从最初的自然神物(龙为司水灵物、通天神兽;凤为太阳鸟、司风神),发展至兼备人物符号(指代帝王后妃、喻比人杰俊才)和吉祥瑞征,再发展至民族标志(代表华人,象征中国)兼备吉祥瑞征三个阶段。事实证明,龙凤是胸襟开放的,可以不断纳新的智慧系统,它们不但能“承古”,而且能“开新”,完全能够随着中华民族的前进的脚步而前进。也就是说,龙凤不仅是过去完成时,还是现在进行时和将来进行时。当今一些普世公认的文明理念,如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科学等,龙凤都可以接受、吸纳、容合。“作为象征物,龙凤是随人走的”,庞进如此说,“龙凤的内涵是由人赋予的,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龙凤;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龙凤。”
在2006年12月初由上海滩刮起的“弃龙”(即主张放弃龙的中华文化标志地位)风波中,有个别学者发表了诸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龙是那种正在逐渐离开我们的事物”之类的观点。庞进指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点,原因可能有多条,其中一条便是持如此观点的人只用过去时的(挑剔的、片面的、否定的)眼光看待龙,而没有用现在时的(认知的、扬弃的、全面的)和将来时的(创新的、建设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龙。
那么,龙凤靠什么来“开新”呢?靠龙凤所蕴涵和表达的五种基本精神,即“容合、福生、谐天、奋进、和美”。这十个字是庞进研究龙凤文化二十年的结晶。“它们构成了龙凤学的五大理念”,庞进说,“即:容合——世界观;福生——价值观;谐天——生态观;奋进——人生观;和美——理想观”。庞进认为,这五大理念,不仅能够为国人意识形态、信仰系统、道德规范及与之相应的话语系统的构建提供智慧参照和精神动力,而且能够作为公理和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和构建新的人类文明中发挥重要作用。简言之,即能够“为国人铸和谐,为世界开太平”。
比如“容合”——这是庞进创造的一个词,与“融合”有别,是“兼容、包容、综合、化合”的概称。龙凤的形象是“容合”的。龙凤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就在于其“容合”过程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相一致,是中华民族大“容合”的参与者、伴随者、见证者和标志着。“容”是“合”的前提,没有“容”,就谈不上“合”;“合”是“容”的结果,大凡“容”,都会出现“合”的局面。庞进认为,“容合”是“和谐”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中国,需要“容合”;构建和谐世界,也需要“容合”,当今世界,之所以冲突不断、战乱不止,关键就在于有些人把“文明差异”视作“文明差距”,总想用“一元”代替“多元”,不讲“容合”或不愿“容合”。
比如“福生”,即造福众生。庞进认为,龙凤本来就是为造福众生而出现的,古往今来,龙凤的身上都一直体现着造福众生的精神。龙作为水利神、农业神、“百兽之君”,是造福众生的;凤作为风神、太阳神、“百鸟之王”,也是造福众生的;龙凤配合,作为祖先神、爱情神、美神、民族神,更是造福众生的。把福生作为价值观,是说无论个人、团体、民族,还是政党、政府、国家,只有以福生为目的,其存在才是有价值的、合理的,福生的事情做得越多,其价值越大。相反,如果以祸生、害生为目的,其存在就是负价值的、不合理的。当然,庞进强调说,福生的“生”,不光指人类,还指人类之外的所有生物,福生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兼顾众生”。
庞进这两部书的另一个新颖之处是提出了“龙的标志地位不可动摇,但可以龙凤并举”的观点。庞进认为,与龙一样,凤也是中华民族大“容合”的参与者、伴随者、见证者和标志者;与龙崇拜一样,凤崇拜也渗入到了中华民族的始祖崇拜之中。所以,中华民族称“龙的传人”没有错,称“龙凤传人”更合适。然而,自古以来,除了个别时期,凤的地位和风光的程度一直不如龙。其原因,庞进认为,是由以称“龙”的男性帝王为标志的男权社会造成的。作为传统文化的两翼,龙和凤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基本品格:龙代表着合力奋进、刚健有为的一面;凤代表着和美仁爱、灵慧福生的一面。如果再精粹一些,可以这样说:龙文化的精髓是“合力”,凤文化的精髓是“和美”。自远古到当今,龙凤习俗都因体现着“阴阳和谐”的理念而互渗互补、相辅相成。
庞进是1988年进入龙凤文化研究领域的,近20年来,他“立足中华文化,容合世界文明,关注当下生活,瞩望人类未来”,以“研究龙凤文化,弘扬龙凤精神,团聚龙凤传人,振兴龙凤故乡”为己任,广涉博取,精钻细研,发表了300多万字的研究成果(出版11部专著,发表200多篇论文、文章)。这些成果因具有全面、系统、承古开新、雅俗共赏等特点,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也使他成为这一领域公认的居于领先地位的专家。在去年年底刮起的“弃龙”风波中,庞进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龙的中国文化标志地位不可动摇”的观点,他接受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媒体的采访,在《光明日报》、《文化月刊》等权威媒体发表正面回应“弃龙者”种种责难的文章,体现了一个学者的深厚学养、浩然正气和道义担当,其文章观点,在这两部集大成式的新著中均有收载。显然,庞进这两部新著,属于龙凤文化创新的标志性著作,龙凤文化研究由此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