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风光读骊山

——庞进新作《大悟骊山》拾零

白晓群  发表日期:2005年12月3日   

 

西安咸阳国际航空港,大型客机昼夜升落知多少?骊山脚下,来来往往一天多少豪华大巴!作为中外驰名的旅游胜地,骊山欢迎着潮水般涌来的中外游客。在那秀美典雅的各个景点里,客人们以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简略地理解着服装统一、口径统一的讲解员的简介。当然了,告别前,他们是要买点小秦俑、五毒马甲等手工艺品的;若逢金秋时节,也要品尝品尝火晶柿子和临潼石榴的。然后,他们欣欣然绝尘而去。

他们从山下走了,庞进从山下上来了。

石瓮寺坐落在东绣岭上。午后的太阳把东绣岭的黄黄绿绿辉映得耀眼,古老的寺院也因之显得比阴雨天年轻了几许。此时,来自骊山脚下数县的赶庙会的乡亲们正从四面八方向岭头的寺庙涌来。庙会是明天的事儿,远路的人和腿脚不好使的人,头一天歇在庙里,业已历经千年而成了风俗。

来人大都是妇女,其中又以五、六十岁的婆婆们居多。

作为骊山人,庞进太熟悉他的乡亲们了。这些农家妇女们,平日里深深地、深深地沉浸在抱娃烧锅收鸡蛋的事业里,生活里的甜蜜在儒教的三从四德桎梏下,庶几被蒸发干了,头上的白发,脸上的折子一根根、一道道地诉说着岁月的辛酸与苦辣。正因为如此,今日里她们相聚在一起,才迸发出一阵爽于一阵的欢声笑语。

没错,这是中国农家妇女的party,是她们的旅游。

她们中的大多数并不迷信神佛,她们之所以不惜巨大的体力投入,远足石瓮寺,质而直言之,是被生活中那些有形、无形的恶鬼逼来的。她们相信,生活中得不到的,神佛能够赐予;今生神佛不赐予,来世一定赐予。正是基于这一点,她们认为求神拜佛是好事,是行善积善。而积善,在神佛面前积善,是必然会有相应回报的。于是乎,在她们的一生中,进寺庙道观烧香拜佛,就成了最重要的使命,虽然,她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人连寺庙道观都分不清。

而这些,远道而来的游客们晓得吗?大都不晓得。于是,生长在骊山脚下的庞进,心里不免有些憾然。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把骊山的人文故事、昨天今天编织成文字,同泥娃娃秦俑、五毒马甲一道,让南来北往、东走西去的人带到地球的各处去。于是,他的工作开始了。一年又一年,骊山上下、方圆几十里,没有骊山儿子足迹不及的地方。《大悟骊山》就这样被庞进用浓浓的渗透着故乡爱的”心液”一字字、一篇篇地写着,写着……眼下,庞进正坐在石瓮寺的大堂前,沉静地看着乡亲们进了寺后的表现。

献供品,点香,磕头,祷告,如此这般,就认为神佛已领受了自己的虔诚,转身就你一抱我一抱将堆在殿角的麦秸抱来铺在砖地上,坐下来就拉起了家长–女儿长,媳妇短;我家的猪不长膘,你家的果树今年挂果多;丁二嫂的丈夫得了怪病,田大婶的孙子是个瓜瓜;……说着说着,姊妹们就数落起了各自往日遭受的种种不公与苦难,张家姐姐捋起衣袖让李家妹妹看自己年轻时被婆婆扎的针眼,李家妹妹顺势抓起张家姐姐的手,让它摸自己头上昨天才被死不下的用厚底铜烟锅敲起的疙瘩。这里,那里,都是断肠人。殿堂里,廊檐下,断续的抽泣声令人悱恻。于是,就有一个性子爽快的老姐抚掌一声,伊呀呀地唱起了自编的”香词”–

救母出灵堂呀,两眼泪汪汪,/ 手端着香盆,进呀进佛堂。/ 娘在地狱坑呀,儿在东土听;/ 娘在这地狱里,受呀受苦清……

这香词名叫《救母出灵堂》,用的是关中道情的韵调,一句一拖腔,两句一呼应,柔长哀婉,悱恻动人。

这是众姐妹的心灵酸菜,就着它,姐妹们曾咽下了多少苦、愁?还将咽下多少苦、愁?都不知道。只知道,这酸菜的根,是她们的母亲、婆婆植下的。只知道, 眼下一曲《救母出灵堂》能使人和神高度和谐,能使寺庙和家庭的感受和幻觉融为一体。正因为如此,《救母出灵堂》余音尚未散尽,另一位便长叹一声,歌吟起了生活中的”女儿实可怜”–

…… 出娘胎来世上受苦受难,/ 做女人受欺侮苦海无边。/ 有三从和四德莫敢违乱,/ 未出阁先缠脚疼烂心肝。/ 到婆家更不如娘家一半,/ 朝早起晚睡迟苦楚万千。/ 公婆前行孝道不可缺欠,/ 如不然他把你折磨万般。

月明星稀,风止树定;烛光烁烁,香火幽幽。”唱者愈唱愈清越,听者愈听愈凄楚”。天悟其怨,地知其悲,神灵悯怀其人。殿堂内外,唏嘘声不绝于耳。庞进亦早已泪下青衫。

从丈夫他时常把你使唤,/ 稍有些不到处打骂几番。/ 大小月身不净把他厌断,/ 他发凶如畜牲虎狼一般。/ 儿产时娘骨散性命相唤,/ 儿落草母如死血流不干。/ 喂儿女抓屎尿忍心耐烦,/ 儿睡干娘睡湿苦苦熬煎。/ 长大了有几个能尽孝念,/ 多的是忤逆虫万万千千。/ 到老了没人管多多不便,/ 饭碗稀衣衫破实实可怜。……

《女儿实可怜》与《救母出灵堂》,庞进均已耳熟能详。可是他自己也说不大清楚,为什么每一次听都有新的感受,且每一次的情思都深长于上一次。他只知道这殷殷的民情里有深深的文化根因,有沉甸甸的思想历史。他只知道,这些老姐妹上山前寒窗孤灯下精心赶制的五毒马甲,白日里已被游客们带走了,而她们的那些终日里嚼着口香糖的孙女、孙子、外孙女、外孙们,将在新的一天,依然穿上统一的服装,用统一的口径,向新到的游客们简介骊山。

噢,噢,共同的骊山,不同的人们,一年又一年,一天又一天……月影已过半墙了,石瓮寺实实地沉浸在香与烛的味道里。望着明明灭灭的点点火红,和一副副沧桑与共、塬壑与共的面容,庞进,这位骊山的儿子,陷入了沉重深邃的思绪中,久久不能阖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