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着急”变成中国人的世界名片

财经网 2011年10月17日  

 

中国人容易着急上火正在加深西方对中国的误解。英国《经济学家》曾在名为“面对中国”的一篇社论中,配图漫画上是一只鼻喷火焰的中国龙怒视着美国总统奥巴马,巨大中国龙和瘦小的奥巴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曹劼/文】离开中国越久,就越能感受生活在快节奏下,中国人脾气急躁易怒的一面。在前年,我在南部一座城市的移动电话公司办理储值业务。原本排得好好的队伍,突然有一位中年女性兴冲冲地插了进来,毫不理会站在我前面的顾客正在和营业员交谈,把自己的电话卡以及文件摊在桌面上要求立刻办理。我于是对她客气地表达了“应该排队”的意思,没想到点燃一个“火药桶”:“你不知道我早就来了吗?我这还是让着你们先办了事,再说跟你有什么关系!”

中国人这种焦躁易怒的情绪更多地表现在公众场合,这倒是和英国社会截然相反。出生于匈牙利的英国作家乔治•米凯什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在《如何做外星人》一书中,用了整章篇幅描绘英国人对排队的挚爱:“英国人,就算孤身一人,也得有板有眼地站好一个人的队”。

其实英国人的脾气也没有那么好,在英国生活中,我常能看到英国朋友之间,亲人之间破口大骂,发泄不满的景象。但是面对陌生人,在公共场合,多数英国人却仍然在秉持着礼貌为先的原则。社会话题的集体讨论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在伦敦,一些从事中文学习的伦敦朋友多次跟我提到,他们从一些中国时下最流行的话题类的电视辩论节目中看到,中国人有多着急。

“英国每周也都有针锋相对的时事辩论节目”42岁的伦敦人辛克斯在一家跨国零售企业工作,兼学中文;“但是,我们从来不会在节目上,看到嘉宾暴跳如雷,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争得脸红脖子粗”。他还说,和中国微博文化中常见的瞬间出现围观谩骂相比,英国人常用的社交网站上,常能看到批评指责的话,但却很少见到人身攻击,或是粗俗不堪的语言。

在中国待的越久,英国的媒体记者们就有越来越多对中国“急性子”的个人体会。英国广播公司曾经报道过北京的“排队日”三周年活动。当时,北京骄傲地宣布,实现排队乘车的公交站台“占有引导员服务站台的78.12%”。那么,剩下的21.88%呢?那些没有引导员服务的站台呢?北京人没必要沾沾自喜,况且不是在“排队日”的其他364天里,真实的景象究竟是怎样,大家都看在眼里。

在英国,温布尔登网球赛,球迷们会自备草莓奶油去排队买票;《哈利•波特》签名售书,书迷会扮成心中的偶像安营扎寨,一排就是好几天;百货公司哈罗兹大甩卖、凯特•莫斯推出了时装、新款iPhone手机上市,都会有人不顾严寒或是酷暑,昼夜排队。但是没有人可以用“着急”“赶时间”来越位抢先。

在英国《每日电讯报》的网页上,我用英文输入“中国人”,“性格急躁”等关键词之后,居然弹出了近2千条新闻消息,其中不少都是关于英国记者对于中国人时下心态的议论。 其中有对于中国人对时下南海局势发表的“还愣着干嘛?”的言论,也有抱怨食品价格上涨太快,干脆断言“日子没法过了”。但最多的还是中国人着急买房,该报记者慨叹,一片新楼盖起,很快就会吸引来一批购房者,他们比售楼公司还着急。

中国人容易着急上火正在加深西方对中国的误解。英国《经济学家》曾在名为“面对中国”的一篇社论中,配图漫画上是一只鼻喷火焰的中国龙怒视着美国总统奥巴马,巨大中国龙和瘦小的奥巴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篇讨论中美关系的社论中还特别提到,连历史学家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中国进攻性的愤怒和傲慢让西方难以接受,让矛盾不断加深。

伴随国力上升,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而来的“着急”情绪其实在当年的西班牙帝国时代,大英帝国时代以及美国作为唯一世界霸权的上世纪中后期都存在过,可当时的世界因为没有如今这么发达的媒体宣传工具,让外界更多的了解到欧洲人的这一面。但无论如何,眼下的西方尤其是欧洲,其实不愿意看到过分强大的中国面对自己,更不愿意和一个容易着急上火的中国伙伴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