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为何充满了不信任?

2011-05-14 童大焕  

 

中国社会科学院5月4日发布首部社会心态蓝皮书指出,从总体上看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显得生机盎然、活力四射。但与此同时,社会信任度正处于低值状态。蓝皮书透露,2010年,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市市民的调查结果显示,三市市民总体社会信任属低度信任水平。其中,政府机构、公共媒体、公共事业单位或部门等受信任程度较高仅接近“中度信任”水平;商业行业最低,属“基本不信任”范围。上海和广州两市的社会信任状况略高于北京。三地市民认为广告、房地产行业信任缺失,食品、药品行业信任危机严重。调查显示,虚假广告欺骗现象的严重程度得分为78.3分,属于“非常严重”范围;房地产开发和中介、食品行业、药品行业的严重程度得分分别为71.0分、65.4分、64.0分,均属“严重”范围。
社会群体之间互不信任,对社会环境情绪悲观,道德失衡,上层为所欲为,底层底线沦陷,礼崩乐坏,正是转型社会的典型特征。人们从共同贫穷、人人一无所有的计划经济时代一路走来,跌跌撞撞,其间的社会分层、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既隐含着对秩序的挑战,也形成了阶层之间的互相敌视与挤压,制度文明的滞后,阶层道德的自觉缺失,既形成了对底层生存状态的挤压,导致诸如菜农因菜价低廉生存无望而自杀,也导致了诸如“盲井”事件、奴役童工和精神病人的奴工现象,以及食品药品领域问题频出的全社会、全行业“底线失守”问题。
这是一个典型的“一切向钱看,一切只向钱看”的“镀金时代”的特征,一如当年马克•吐温所写道的美国的“镀金时代(Gilded Age)”:“空气中充满了金钱气息,除了金钱什么都没有,金钱的味道在我们周遭的空气里漂浮。”有钱人家里的金属用具都要镀上黄金,社会底层为了基本的生存却必须付出高昂的成本和代价,这不正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吗?
在这样的时代,腐败和财富有时成为孪生兄弟,人们仇腐的心理往往借着仇富而找到宣泄口,万一遇到社会动荡,富人阶层也往往会成为权力的血祭和替罪羊。因此,这样的时代,穷人过得艰难,富人也常如惊弓之鸟,随时准备插翅而逃;而富人如果大量移民,实际上则是让其他国家的国民收割我们好不容易得来的一点改革果实,对穷人的生活照样不利。
另一方面的情形是,今天人们的浮躁与不平衡、不信任乃至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也来自于“人比人比死人”的社会心理。研究发现,不管收入水平如何,人们感到富有和满足的收入数值,都要超过其实际收入的两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不管挣多少,满足的感觉是永远也达不到的,或者说是转瞬即逝的。一个千万富翁和一个亿万富翁的幸福感其实是差不多的,但只要他去和别人比,幸福感就立即下降。
那么,根据马斯洛的人的五个层次需求理论,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将迅速向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转变。从此意义上,我们不必对今天充满不信任的社会太过悲观。回头看镀金时代的美国富人们,在那时候强盗男爵(Robber baron【又译强盗资本家】)是不少富人的代名词。今日中国人耳熟能详钢铁大王卡内基、J.P.摩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铁路大王范德比尔特等等,在当时都被称作强盗男爵,而不是今天的慈善富豪。但此后他们通过大量的捐款行为,成功把自己的名声给洗白。
今天的中国富人阶层,也有责任有义务重建社会信任,而不是一味地想着把家人送出国外,然后自己在国内做“祼官”和“裸商”。他们今天要做的,比慈善还要更多,比如提高产品质量和标准,提高劳工福利和待遇。等等,这既是社会责任需要,也是个人价值需求和自我保护的必要。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仓廪实、衣食足”,向“知礼节、知荣辱”的“进步时代”进发,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应成为制度和财富阶层主动追求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