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的龙文化情结

庞 进  2015年6月18日

 

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大都与龙有关——原载2015年6月17日《西安日报》:

大概因了文学与书画是近亲的缘故,在中国历代名人中,文学家兼书画家的情形是不罕见的,如唐代的王维、宋代的苏轼;而文学与科学就相对远了些,故文学家兼科学家的情形就不多见了。而张衡就是一个文学家兼科学家的两栖人才。中国文化传统中,往往将杰出人才比龙称龙,而张衡,显然堪称“人间杰龙”。那么,从龙文化的角度,将张衡简要地考察一番,就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张衡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其代表作是《二京赋》,即《西京赋》和《东京赋》。《西京赋》写的西汉国都长安。其中涉“龙”的句子,如:“疏龙首以抗殿”,意为“疏通龙首山以高筑宫殿”。“麒麟朱鸟,龙兴含章,譬众星之环极”,意为“麒麟、朱鸟、龙兴、含章诸殿,就像众星环绕北极一样”。“想升龙于鼎湖”,意为“想到黄帝在鼎湖乘龙升天”。“千乘雷动,万骑龙趋”,意为“千辆战车如雷滚动,万匹战马似龙腾奔”。“白虎鼓瑟,苍龙吹篪(chí)”,意为“白虎前来鼓瑟,苍龙前来吹篪”。“海鳞变而成龙,状婉婉以昷昷”,意为“海中的鱼变化成了龙,其形状蜿蜿蜒蜒”。《东京赋》写的东汉国都洛阳。其中涉“龙”的句子,如:“龙图授羲,龟书畀(bì)姒”,意为“龙马将河图授给了伏羲,神龟将天书赐给了夏禹”。“龙飞白水,凤翔参墟”,意为“龙飞起于白水之乡,凤高翔于晋豫之地”。“飞云龙于春路”,意为“通向东方的大道上飞架起一座云龙门”。“濯龙芳林,九谷八溪”,意为“皇宫内有濯龙池、芳林园,以及九谷八溪”。“九龙之内,实曰嘉德”,意为“九龙门里面,有名为嘉德的大殿”。“龙雀蟠蜿,天马半汉”,意为“龙雀飞旋环绕,天马腾跃到空中”。“龙辂充庭,云旗拂霓”,意为“天子的车辇停满了庭院,绣着彩云的旗帜飘拂得如天上的虹霓”。“火龙黼黻(fǔ fú)”,意为“火和龙的花纹绣在礼服之上”。“乘銮辂而驾苍龙”,意为“天子乘坐着銮舆驾着青色的龙马”。“天子乃抚玉辂,时乘六龙”,意为“皇帝就抚着玉辇,乘坐着由六匹龙马拉的车出行”……
以上的梳理和译介,涉及政治、建筑、神话传说、音乐、礼仪、交通工具、服饰等等各个方面。可以看出,东汉时期的龙文化已经相当丰富发达了,而作过郎中和太史令的张衡显然对当时丰富发达的龙文化是喜欢的、热爱的,而且有敏锐、全面、独到的感知和研究,这使他能够娴熟、恰当地将龙的形象、词汇用在铺张扬厉、文采焕然的赋文之中。
既然喜爱龙文化,又对龙文化有比较到位的研究,那么,在其发明世界上第一架地动仪——候风地动仪时,采用龙文化元素就顺理成章了。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汉顺帝阳嘉元年,张衡用精铜铸造出了候风地动仪。直径有八尺,盖子中央隆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装饰着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里面有一根粗大的铜柱,铜柱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装置着发动的机关。外面有八条铜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每条龙下面都对应着一只蛤蟆,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其制造巧妙的枢纽机关,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且覆盖严密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使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用嘴把它接住。铜丸落下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仪器的人便知道有地震发生。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不动,于是顺着动的那条龙昭示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发生的方位。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京城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学者们都惊异这地动仪怎么不灵验了。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了地震,于是大家都叹服地动仪的神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候风地动仪只能在地震发生后测知地震的大概方位,不能预报地震。尽管如此,它也堪称世界上地震仪的祖先,在此领域领先世界科技一千八百多年。因为用仪器来观测地震,在国外还是19世纪以后才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