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合”与华人文学

——参加加华作协第八届研讨会有感

庞进  2007年8月25日

 

加拿大华裔作家协会过二十岁的生日,于2007年8月11日至12日在温哥华举行题为“离而不散——跨世纪的加华文学”的研讨会,这段时间,我正好在北美考察访问,于是就应邀出席了这次盛会。在国内,有关文学的研讨会参加许多次,而在国外出席这样的会议,还真是新媳妇上轿头一回。于是,就告诉自己:把耳朵乍起,把眼睛睁大,把心仓打开,尽量地多听听、多看看、多装装,当然,也要多想想。
会议紧张有序地开了两天,先是在位于市中心希士庭街的西门菲莎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开,发言者众众,听发言者多多;后又移师唐人街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座谈——依然是发言者众众,听发言者多多,其景况,可以用争先恐后、问答频频、高潮迭起来形容。言犹未尽,餐桌上继续;依然未尽,晚上聚会时再谈。直听得我双耳沉沉,直看得我两眼眊眊,而心中仓房,已装得满满当当了。
好比一个人一下子吃得太多,要消化就得个过程,于是,当环球华报的资深编辑,也是加华作协创始人的卢因先生约我写一篇谈会议感受的文章时,我说,让我想一想。这一想,就是一个星期。想全、想透了吗?没有,只能说有了些眉目。而文章已到了该践约的时候,怎么办呢?抄个近路吧——从我熟悉的龙凤文化入手——
我曾总结龙凤的精神是“容合,福生,谐天,奋进,和美”,其中将“容合”排在首位。这个“容合”是我创造的一个词,是“兼容、包容、综合、化合”概称,因突出了“容”字而与“融合”有区别。龙凤是“容合”的产物,龙凤的“容合”象征、体现、表达着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容合”。所以我说,“容合”是龙凤文化从而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最重要、最基本的精神,当然也是最需要传承和发扬光大的精神。
那么,能不能用“容合”的精神来观照加华作协的这次研讨会呢?看来是可以的。不说别的,只说出席会议的代表,就体现着“容合”:有来自中国大陆的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南昌大学教授陈公重、天津作家肖克凡和籍贯西安的本人;有来自中国台湾的诗人洛夫、痖弦、评论家江澄格;有来自美国的作家、评论家陈瑞琳、黄秀玲、江岚。加拿大籍代表当然是会议的主体了:徐学清来自多伦多、陈泽桓来自蒙特利尔、笑言来自渥太华;更多的是居住在温哥华的加华作协会员——这些会员的原籍当然不会是一个地方:现任会长林婷婷来自菲律宾,现任副会长陈浩泉、曾任会长卢因、梁丽芳、理事杨裕平来自香港,曾任会长刘慧琴、理事林楠、曹小莉、申慧辉、汪文勤来自北京,理事韩牧来自澳门,理事廖中坚来自广西……也不光华裔,自称“大鼻子”,普通话说得比许多中国人还好的王建(JanWalls)教授就是地道的加拿大人……
会议发言也体现着“容合”:谈小说,评剧作,讲诗歌,论散文,分析移民作家的创作成就、现状、文化心态,等等,内容是兼容、包容的,而主旨,则都综合、化合在“离而不散”之上。按我的理解,这里的“离”,当指移民,即人身离开了中国故土;而“不散”则是生命基因(华裔)和文化传统(中华文明优秀精华)的传承与发扬,当然还有华裔作家、评论家团结、凝聚,相互激励、共同奋进的意思。
那么,现在已进入以互联网为标志的全球化时代了,华裔作家们在“不散”即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优秀精华的同时,又该如何面对世界其他文明,尤其是如何面对那些已被社会实践“证优”了的那些文明成分?这个问题应当说已不容回避地摆在了所有中国作家的面前,而身在海外的华裔作家因已生活在异质文明的包围、浸润之中而感觉会更直接、更强烈。这次会上,大家在发言中对这个问题已有所涉及,但似乎没有谈透。我想来想去,觉得还是两个字:“容合”,即兼容、包容、综合、化合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借用一位与会者提及的比喻——不妨做一种烙着中华印的聪明的鱼,在地球的所有水域里游来游去,什么有营养就吃什么、消化什么。——相比中国内地的作家,生活在海外的作家更具备这样的条件和优势,何乐而不为?

(本文发表于2007年8月24日环球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