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东大街,钟楼、案板街口到炭市街一带,经常能看到一群妇女站在那里,对着过往的行人喊:“补衣服不?补衣服不?”(也有喊“织衣服不?织衣服不?”的。)这个“不”字发“bo”音,一听就是外地人。
是的,她们大多来自四川乡下。想必开始的时候,有那么一两个人,随着丈夫来西安打工,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其他手艺,人生地不熟,找不到活干,就站到街头,试着以补衣添补生计。没想到,这活儿还真是一桩营生。于是回老家,把亲戚啦、乡邻啦,一个一个往出带,越带越多,带出了一个群落,构成西安街头一道风景。
显然,这些补衣女能在西安站住脚,是西安女人放弃这个营生的结果。其实,也说不上放弃,因为西安的女人们压根就没有想到做这样的事情。西安的下岗女工多得以若干万计,郊区的农村妇女更多得以若干百万计,但是,她们可以干别的什么事情,而不愿意来当补衣女,她们觉得站在大街上吃开口饭有失体面,丢人现眼。即使个别人想干,她们的家人也不会让干。
西安城过去有无补衣女?未见记载。南方一些城市有,称“缝穷婆”。晚清小说《品花宝鉴》里有“……还有那些缝穷婆,面前放下个筐子,坐在小凳上与人缝补”之语。《上海风俗研究》也记有“缝穷婆”一段,称“为他处所少有”,“业此者胳膊勾挽一竹篮,中放针线尺剪及做活时坐的小凳,专给工人、伙计、学徒等单身在上海生活者缝袜底、补衣洞。缝穷婆大部分是苏北妇女。”两相比较,当今西安的补衣女,不挎竹篮,也不带小凳,而是提一个简易的兜儿,站在当地,或坐在街台、墙根为客人缝补,服务的对象也不限于单身。
西安的补衣女年龄从二十来岁出头到四五十岁不等,以三十多岁者居多。她们自发地结成联盟,图个相互照应。一个人招揽到生意,自己做不完或做不好,会转让给另一个人去做。前几年,她们常常遭遇市容管理人员和治安民警的驱赶,于是便有人专司望风之职,一看见有戴大盖帽的走近,就发一声喊,大家星散而逃。这两年好像不撵了,但她们依然保持着警惕。笔者曾想为她们拍几张照片,可相机一端起,就被其中一个发现,于是迅速沟通,几个人就都用眼睛瞪我,眼神很不友好。一见我将镜头对准她们,就要么一齐背过身去,要么扭头走开。
成为补衣女服务对象者有男有女,男的多为随机性的,即衣服被烟灰烫了个洞、被铁丝挂了个口,或裤脚脱了线,碰上了,就让补衣女补补吧;女的多是有备而来,要上街逛商场了,就将家中需要缝补的衣服用塑料袋提着,顺便让补衣女缝补一番。于是,补衣女们就特别关注那些提着塑料袋的女人,一发现目标就主动上前,跟着你的屁股紧追不放,一股不把你这个生意做成就不罢休的劲头。
补衣的价格视衣服的质地、新旧和工作量的大小而定。少则五毛一块,多则七八块上十块,以一两块钱者居多。曾见一中年男子袖口有一小洞,被补衣女叫住了脚步。“补这个洞要多少钱?”男子问。“两块。”补衣女说。“一块行不?”几个补衣女凑上前,说:“不行,你这个洞太大。”“那我不补了。”男子抬脚欲走,补衣女迅速交换了一下眼色,说:“好吧好吧,给你补。”于是,其中一个补衣女接下活来,从兜里取出针线,就地开始缝补。其他补衣女则站到一边,继续呼叫揽活。
补衣女的工具除针线外,还有一个拉线开关的盒盖,揽到活后,她们会把衣服蒙在盒盖口上,使破处平平地绷开来,以便于穿针走线。补衣女的技术一般都不错,缝补得快且细,补好后的衣服也能穿得出去。——这当是她们总有生意可做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也有拿不下来的情况。我有一次去钟楼书店买书,见一青年拿一灰色的毛料西装和补衣女交涉。西装的口袋下方被小偷划了一条五六寸长的口子,补衣女要十五块钱,并保证会补得和原来的一样,让人看不出来。在书店里转了一阵出来,却见青年和补衣女争执不已。青年认为衣服没有补好,补痕太明显,依然穿不到人前,补衣女则说不可能一点痕迹没有啊。争来辩去,末了以青年很不情愿地付给补衣女十块钱了事。
补衣女每人每天平均可挣二三十元,周末和节假日生意会好些,每天能挣到四五十元。在街头站一天,一桩生意都揽不到的情况不能说经常出现,但也不是从来没有。补衣女一般都是全家租住城圈外一间民房,条件简陋,生活窘迫。每月供孩子上学,支付房租、水电费、米面油盐费等等,常常使她们捉襟见肘。于是,吃,穿,用都俭朴得不能再俭朴。她们显然属于居住在这个城市里的弱势一族。
在吵闹的人流中 / 你用语言给城市补衣 / 从南腔北调里抽出的线 / 在风中悠扬地飞舞
可城市很少有衣服可补啊 / 那些笔挺的先生和鲜艳的小姐 / 他们的身上 已不再需要一枚扣子 / 新潮的思想 / 更容不下你传统的针脚 / 只有那些远离故土的异乡客 / 需要缝补一些路途的失落 / 可他们流浪的衣兜 / 又能掏出几枚硬币
补衣女 / 补衣女 / 还是回到你们的老家去吧 / 那里有许多破碎的东西 / 正等着你去悉心地缝补
这是一首描写西安补衣女的诗,作者名远洲。作为一个“远离故土的异乡客”,诗人的认识和感觉有些偏差。其实,需要产生职业,也产生市场,西安人的体面和风光,有赖于这些补衣女。她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缝补了西安人身上的一些漏洞。诗人让她们回老家,愿望不能说不好,但不现实,因为在她们的心目中,在西安做补衣女的生活虽然清苦,但还是比窝在未脱贫的山旯旮里强。否则,她们早就回去了。
声明:作者对上网作品享有著作权,未经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
地址:西安市太阳庙门43号西安日报社 邮编:710002
电话:029-81017295 电子邮箱:loongfe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