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战鼓—大秦帝国的军魂

王根权 2011年11月  

 

现代作战,指挥信息的传递靠的是电台、网络和电话。古代作战,指挥信息的传递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旗和鼓。现代军中设有司令部,古代军中则设有旗鼓营。旗有旗语,鼓有鼓音,旗语鼓音,号令三军。旗有旗手,鼓有鼓手,旗手鼓手,有聚有分。《左传·曹刿论战》云:“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鼓在军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要而显赫,它不仅能传递指挥信息,还能壮军威,鼓士气,是军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故而,军中之鼓也就称之为战鼓,战鼓也就谓之为军魂。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大秦帝国统一战争中有一支摧枯拉朽,战必胜,攻必克的“虎狼之师”,这支军队的军魂是什么?他的军魂又魂归何处?汉阳陵脚下的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西寨的村民们祖祖辈辈打着一种鼓,鼓声恢弘、昂扬、激奋、势大,相传就是秦始皇统一七国时期,大秦帝国“虎狼之师”的战鼓,村民们管此鼓叫大秦战鼓。

咸阳广场大秦战鼓表演(摄影贾燚)

咸阳市渭城区南临渭水,北依白蟒原,原上有秦文王陵、汉阳陵、长陵等十一座帝王陵,陵冢成群,郁郁葱葱。因为原上安葬了汉家的五座帝陵,汉以后白蟒原又谓之为五陵原。正阳镇就是战国时期秦孝公所修的咸阳古城的所在地,张西寨古代叫掌旗寨,就位于汉阳陵之南,渭水北岸,咸阳古城东门外10里处。当年大秦帝国“虎狼之师”的旗鼓营就驻扎在这里。大秦帝国的历史使命完成了,大秦帝国的军队蒸发了,旗鼓营的官兵脱掉了戎装,变营为寨,成了寨子里的老百姓。不出征了,不打仗了,这些穿着老百姓衣服的鼓手们却继续击打着大秦战鼓,大秦帝国的军魂就这样一代一代,代代相传,一直传到了今天。

一、八面威风活证据
大秦战鼓分为三部曲:
第一部:出征曲。
第二部:交战曲。
第三部:凯旋曲。
出征曲:鼓手们俗称其为“慢三火”。威武庄严。犹军队之调兵遣将,扎营布阵。意在将士们严阵以待,时刻准备冲锋陷阵。
征战曲:鼓手们俗称其为“紧三火”。紧凑激烈,刚猛高昂,气势排山倒海。犹战马之嘶鸣,刀枪之撞击。意在鼓舞士气,浴血奋战。
凯旋曲:鼓手们俗称其为“不紧不慢再三火”。豪气激昂,奔放欢快,示意将士们凯旋而归的兴奋与喜悦。
该鼓阵容少则三五十人,多则数百人,鼓手旗手们均着大秦将士装, 庄严肃穆,威风凛凛。一盘主鼓主打,数盘副鼓助敲,还有锣、铙、锁呐、马铃伴奏。主鼓背后一面“秦”字大旗高高擎起,若干面大秦军旗随阵摆开。鼓阵有:三星阵、五星阵、七星阵、八卦阵等阵法。鼓技有:追星棰、揽月棰、冲天棰、撼地棰等技法。旗手鼓手,英姿飒爽。旌旗猎猎,威风八面。仿佛让人们看到了2300多年以前,大秦帝国的“虎狼之师”横扫六合的雄壮气势,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精神气概。鼓槌翻飞,铿锵有力。紧凑激烈,刚猛高亢。“追星捶”英勇无比,“揽月棰”势不可挡,“冲天棰”气贯长虹,“撼地棰”威震八方,“跃马扬鞭”勇往直前,“双棰齐冲天”惊世骇俗,马踏匈奴、回首望北斗、还我河山,十几种打法变化之无穷。鼓声响彻,撼地动天。汹涌澎湃,排山倒海。有虎啸山林之感,大兵压境之势,黑云摧城之威。用流水调表现十万大军修筑万里长城的号子声,用唢呐声表现战马的奔跑声,用串铃表现战场上激烈的格斗厮杀声。鼓、锣、铙、铃、唢呐等互相交织,展现出了激烈壮观的战斗场面,使人感到亢奋激昂。壮军威,豪情满怀,鼓士气,信心倍增。打者神心陶醉,观者热血沸腾。俨然一个 “秦兵马俑”方阵之复活,活脱脱一大秦帝国旗鼓营之再现。
观众是这样评论大秦战鼓的:“这鼓有气势,一听这鼓你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就想冲锋陷阵。看了大秦战鼓的表演,你就看到了大秦军人的气魄,你就能明白秦始皇为啥能统一七国。”
二、掌旗寨中有口皆碑
关于大秦战鼓的传说,掌旗寨中的村民们有口皆是碑。村民们都知道,该村位于秦昭王时期的咸阳城东门外,早在大秦王朝时,这里驻的是大秦帝国军队的旗鼓营,在七国统一战争中旗鼓营掌旗击鼓有功,秦始皇钦赐该营叫掌旗营。
当年有个张姓青年,大家不知道他的名字,因为他的个子高,脸上有麻子,故叫其为张大麻子。此人在白起将军的军中做掌旗官,每次作战他手擎大秦战旗冲在最前面,白起将军每拿下一座城池,他便将敌人的旗子拔掉,插上大秦的战旗。他的孙子名叫张进山,又在王翦将军的军中作掌旗官。张进山和他的爷爷一样勇敢,秦灭六国王翦父子独灭五国,就是他将大秦战旗插在了被灭五国的城头上。秦统一七国战争结束后,张进山连同旗鼓营的旗手鼓手们就在此定居,繁衍至今。秦王横扫六合统一全国所凭依的那一支“虎狼之师”的军魂—大秦战鼓也就在该村落了籍,变成了该村的“村鼓”。世世代代,村民们以击打大秦战鼓为荣,以拥有大秦战鼓而骄傲。逢年过节,喜庆日子,或有大事,祈雨、祭祖、迎神、祭神、送神等盛大活动,村民们都击打大秦战鼓。喜庆的日子击打大秦战鼓热闹,凶难之事击打大秦战鼓则可以逢凶化吉。激昂奋进的大秦战鼓声就这样伴随着掌旗寨人一路走了过来,世代相传,尔来已有2300多年了。
“咸阳古渡几千年,草堂烟雾紧相连。”掌旗寨村位于“咸阳古渡”渡口之北,千年古渡为这个小村镇带来了千年的繁华与富足。清代以前掌旗寨村是什么模样,村民们已不知道了。村民只记得清代时这里人称“小咸阳”,有城有池,街道齐整,街道两边有长廊,天晴走街道,下雨走两厢,雨不湿鞋。商铺林立,市井繁华。关中回民造反时,将掌旗寨作为聚义的第一个目标,举义战火将掌旗寨变成了一片焦土,城池毁了,房屋毁了,许多鼓手倒下了,掌旗寨没有了昔日的繁华。战乱过后,村民们重修了家园。再后来,城墙也没了,城河也平了,渐渐地就变成了现在的摸样。朝代更替,世事沧桑,掌旗寨如同许多村镇一样,历数了岁月的磨炼,村貌几经变化,但有一点始终未变,神圣的大秦战鼓以其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一直延续着。今天,大秦战鼓又以一种新的精神风貌出现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经典,打出了村、打出了市、打出了省,今后还将打出国门。
三、历史的见证
大秦战鼓的第一代传人张大麻子在白起将军的麾下做掌旗官,每次作战他手擎大秦战旗冲在最前面,白起将军每拿下一座城池,他便将敌人的旗子拔掉,插上大秦的战旗。
白起(前331年——前257年),郿地(今陕西郿县东北)人, 芈姓,白氏,名起,楚白公胜之后。故又称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秦昭王封为武安君。
史载:
昭王十三年(前294年),封左庶长,带兵攻打韩国的新城。
昭王十四年(前293年),封左更,帅兵攻韩、魏,全歼韩魏联军于伊厥,斩获首级二十四万,俘大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又升为国尉。帅兵渡过黄河夺取了韩国安邑以东的大片土地。
昭王十五年(前292年),再封大良造。攻陷魏国,占据大小城池六十一个。
昭王十六年(前291年),与司马靳联合进攻垣城,拔之。
昭王二十一年(前286年),攻打赵国,夺下了光狼城。
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攻楚,拔鄢、邓等五座城池。
昭王二十九年(前278年),再次进攻楚国,攻陷楚国的都城郢,烧毁了楚国先王的墓地夷陵,楚王迁都到陈。封为武安君。
昭王三十四年(前273年),进攻赵魏联军,大破联军于华阳,魏将芒卯败逃,掳获韩赵魏三国大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沉赵国两万士兵于黄河。
昭王四十三年(前264年),进攻韩国的 陘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
昭王四十四年(前263年),攻打韩国,断绝太行道。
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攻韩的野王,野王降秦。
昭王四十六年(前261),攻占了韩国的缑氏和蔺邑。
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 王龁攻韩,夺取上党。赵驻兵于长平。四月,赵派廉颇为将抵抗。六月,秦军攻破赵军阵地,夺下两个城堡。七月,赵军高筑围墙,坚壁不出。赵王多次指责廉颇,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秦暗中命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尉裨将。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赵括发兵进击秦军。秦军假装战败而逃,赵军追击,追到秦军营垒,秦军营垒十分坚固,不能攻入。秦军切断赵军的后路,楔入赵军的营垒之间,把赵军分割成两部分,运粮通道也被堵住。赵军构筑壁垒,顽强固守,等待援兵。秦王倾全国之力,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亲临河内督战。到了九月,赵国士兵断绝口粮已经四十六天,饥饿不堪,军中士兵暗中残杀,以人肉充饥。赵括轮番突围,被秦军射杀。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兵投降。秦只留二百四十个年纪小的士兵回赵国报信,其余全部坑杀。长平之战,秦军先后斩杀和俘获赵军计四十五万人。
杜邮白起将军墓

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白起本拟乘胜灭赵,秦王用范雎言,韩、赵割地议和。
当年九月,白起有病,不能走动。秦又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
昭王四十九年(前258年)正月,王陵攻邯郸不利,秦王又增发重兵支援,又损失五名校尉。白起病愈,秦王欲以白起为将,白起以为夺取邯郸的有利战机已过,不从王命。王又派范雎去请,白起亦称病不起。
昭王五十年(前257年),昭王又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围攻邯郸,久攻不下。秦军伤亡惨重,昭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再经范雎请,仍称病不起。昭王怒,免去白起官职,降为士兵,迁居阴密。由于白起生病,未能成行,在咸阳多住了三个月。这期间诸侯不断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军节节退却。秦王派人遣送白起,令他不得留在咸阳。十一月,白起离开咸阳,走出咸阳西门十里,到了杜邮,秦王派遣使者赐剑一把,令他自杀。白起伏剑自刎。同时被赐死的还有白起的副将司马靳。白起死非其罪,秦人怜惜他,乡邑地方都祭祀他。
大秦战鼓的第二代传人张进山在王翦将军的军中作掌旗官,张进山和他的爷爷一样勇敢。秦灭六国,王翦父子独灭五国。张进山将大秦战旗插在了被灭五国的城头上。
王翦,频阳东乡今富平县顺阳河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秦始皇尊其为师。
史载:
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领兵攻破赵国阏与,连下九座城邑。夺取赵漳水流域。
始皇十二年(前235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事件,王翦领军攻燕国。燕王喜和代王嘉联合抵抗秦军,在送别荆轲的易水河边取了太子丹的首级,乘势攻取了燕都城蓟,燕王喜逃到了辽东。王贲攻击楚国,楚兵战败。再进击魏国,魏王投降,魏国平定。
始皇十八年(前 229年),王翦领兵攻打赵国,准备一举攻灭赵国。遇上了赵国的名将李牧,相持一年多的时间,秦军用反间计,使赵王杀了李牧。李牧死后,王翦势如破竹,大败赵军,杀赵军主将赵葱,攻下赵国的东阳,俘虏赵王迁,赵国平定。
始皇二十一年(前 226年),王翦建议以60万大军攻楚,未被秦王采纳。始皇以李信二十万军破楚,秦军失利,秦王大怒。
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复出,倾全国六十万军伐楚,秦王亲自送至灞上。楚王竭尽全国军队六十万抗拒。王翦进军至平舆,大败楚军。坚壁一年,楚军数次挑战而秦军不出。楚军引兵向东,王翦趁此大破楚军,追至蕲南,斩杀将军项燕,楚兵败逃,俘虏楚王负刍。平定了楚国。因功著封武成侯。
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南征百越,降服越君,平定了江南,王翦之子王贲,与李信也攻取了辽东,俘虏燕王喜,燕亡。又攻代,俘虏代王嘉。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贲攻入齐都临淄,虏齐王建,六国中最后的齐国灭亡。长达五百年的诸侯战乱结束,中国统一,大秦帝国建立。
《太史公自序》曰:“南拔鄢郢,北摧长平,遂围邯郸,武安为率。破荆灭赵,王翦之计。”在七国统一战争中,白起将军和王翦将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白起将军精于用兵,屡战获胜,夺取韩、赵、魏、楚大片领土。特别是在长平之战,规模之大,战功之奇,举世罕见,被后世尊为战神。王翦将军与其子王贲将军颇受秦始皇的推重,在七国统一战争中除了韩之外,其他五国赵、魏、楚、燕、齐全是王翦父子搞定的,这样的奇功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中少见而难得。大秦战鼓是大秦帝国的军魂,是大秦帝国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帝国“虎狼之师”中的一只“猛虎”。这只“猛虎”在七国统一战争中同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激励将士永往直前,为将士们鼓足了勇气。战神白起将军的战绩中有这只“猛虎”的功劳,王翦父子的战绩中同样有这只“猛虎”的功劳。
四、“黑老虎”的啸声
大秦战鼓之鼓,有一个爱称,曰:“黑老虎”。 这个爱称也是从大秦帝国“虎狼之师”中的旗鼓营传下来的。“黑”指的是鼓身为黑色,全黑色鼓身书一红色“秦”字。曰其为“老虎”,一是指鼓声彻响像老虎的吼啸,二是寓意该鼓是大秦帝国“虎狼之师”中的一只特殊的老虎。
掌旗寨的“黑老虎”(摄影 贾燚)
黑色是大秦帝国的国色。“黑老虎”之黑就是国黑色,意味着该鼓就是国鼓。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都崇尚一种颜色,而且都对所崇尚的这一颜色赋予了一定的意思。大秦帝国崇尚黑色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最有说服力,也最能令人信服的当属“黔首”的概念。“黔首”是秦王朝统治者对“民”的一个专用称谓名词,“黔”是黑色,黑色象征着野外劳作之“民”的肤色黝黑。“首”就是第一,即“民”第一。中国历史上的其它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他们多将“民”称之为“草民”、“小民”、“贱民”、“奴才”等,将他们的官称之为“牧”,意即统治者就是“牧主”,“民”是被他们任意驱赶的牲畜。秦对“民”不这样看待,秦对“民”是非常高看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就是这一重民思想的具体体现。秦的统治者将其写入法条之中,而且以实际行动予以了践行。由此可以见得,“黔首”一词的意思就相当于今天的“人民”一词的意思,“黔首”一词的提出和应用就相当于今天的“人民万岁”。
“黑老虎”为什么能够发出虎啸般的声响呢?“黑老虎”与其它鼓有什么质地不同呢?原来“黑老虎”的选材讲究,做工精良。其制作工艺也是当年大秦帝国的旗鼓营流传下来的,千百年来一直是掌旗寨的一门绝活。
“黑老虎”鼓面直径在1.8米以上,需要用特大牛皮,而且不用普通牛皮,选用健壮“乳牛”之皮。所谓“乳牛”即没有生育能力之母牛。该牛皮弹性、韧性、耐击打性全都优于其它牛皮。该牛皮可遇而不可求。养牛人怨其吃得多,只长骨架不下牛犊,制鼓人则视其为至宝。
一般鼓的鼓帮选材多选杨木、松木,为的是击打时携带轻便。杨木、松木容易变形,鼓帮容易裂缝,裂缝后鼓帮走气,聚音效果差。“黑老虎”鼓帮的选材不同,多选槐木、枣木等硬杂木,为的是帮板之间的接缝严密,帮板不变形,鼓音浑实。
“黑老虎”除了选材讲究以外,其制作工艺也非常讲究。首先,所选“乳牛”之皮需要清油浸渗,浸油之皮具有防水防潮效果,雨水落在鼓面,即变成了水珠,随着击打就滚落了。其它鼓没有这一制作工序,没有防水防潮之效能,着雨松弛,鼓音乏力。再说“踩鼓”一项,一般鼓要么不踩,要么只踩一两天。“黑老虎”需要踩四七二十八天。所谓“踩鼓”,即将牛皮绷在鼓腔上,鼓匠站在上边踏踩,使紧绷的牛皮变松。踩鼓需要绷紧,踩松,再绷紧,再踩松,反复多次。踩鼓的目的在于提高鼓面的弹性和韧性。掌旗寨老鼓匠为了制成“黑老虎”,踩鼓时嫌自己的体重不够,有的背着石头踩,有的背着孙子踩。最近一只“黑老虎”制作时所背之孙子,现在还健在,已经73岁了。还有鼓帮的制作,除了选用硬杂木外,还要精刨平,用上等的好胶。鼓帮做好后,还要在鼓帮外调胶缠裹三层白布,再用生漆多次涂刷。目的在于鼓腔密封严密不漏气,聚音。鼓腔内还要装若干根钢簧,钢簧上还要挂若干个小铜铃。这些个工序工艺一般的鼓都没有,这就是“黑老虎”声响洪亮浑厚独特的原因。
掌旗寨村北有一个庙,名曰“洞庙”。该庙供奉的是哪一路神仙,一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千百年来该庙重修过若干次,庙中神像也重塑过若干次,现在庙中所塑神像是 “送子娘娘”和“药王孙思邈”等。考察中国民间的所有庙宇,其名均正,其神均定。“洞庙”,其名不正,其神不定。“洞庙”只表明了该庙的建筑形式,即该庙是一座窑洞形式的庙,没有表明该庙是什么庙,谁的庙。民间称该庙为“白胡庙”,称庙中所尊之神为“白胡爷”。当地习俗:每年二月初二为庙会,庙会的主要内容就是祭“白胡爷”。祭“白胡爷”的形式除了进献祭品外,主要就是击打大秦战鼓。当年战神白起将军被无罪赐死后,白起将军的部下旗鼓营的将士在其驻地,为将军修庙当在情理之中。建庙者隐去庙中之神白起将军的姓名,以“白胡爷”称之,为的是避开政治风波,这正是旗鼓营将士和当地人民群众的一种聪明智慧。从这些现象看,“白胡爷”无疑就是白起将军,“白胡庙”无疑就是“白起将军庙”。

掌旗寨村北的“洞庙”
当年大秦军中的旗鼓营官兵,除了定居在掌旗寨以外,也有散居于周边村寨的,这些村寨也都在击打大秦战鼓。每年二月初二的庙会,乃白起将军的祭日。各村寨的鼓队在此展示自己的战鼓阵容和鼓艺。比赛还要见个高低,比个输赢,哪个鼓队赢了,哪个鼓队就上第一炉香。比赛胜否以围观的群众多少而论,谁家的鼓音洪亮,把式的鼓技高,围观的观众自然多,也就赢了。白起将军的祭日,在白起庙进行大秦战鼓的赛会,这是何等意义?
掌旗寨有正宗的“黑老虎”,有大秦战鼓正宗的传人,赢的时间自然就多。尤其是遇有雨雪天气, “黑老虎” 的威力一下子就突显出来了,“黑老虎”吼声依旧,其它鼓击打乏声,要不了几个回合,观众全都围到了“黑老虎”的周围。
“黑老虎”为掌旗寨人争足了脸面,掌旗寨人为“黑老虎”也付出了代价。白起庙的地形分高低两个平台,每年赛鼓早到者占高平台,迟到者在低平台。有一年掌旗寨鼓队在低平台,赛鼓时天降细雨,其它鼓队的鼓声打着打着全都乏了,唯有“黑老虎”声响如故。就在掌旗寨鼓队胜券在握之时,高处平台鼓队有人想到了一个坏点子,从高处平台照准“黑老虎”推下了一个石碌碡,将“黑老虎”砸得稀巴烂。“黑老虎”哑了,大把式急了。大把式力大无比,抱起碌碡,冲上平台,将对方的鼓也给砸了。民国时期,由于赛鼓结怨,掌旗寨的老鼓手推着一车河柴,孙子在前面拉着,行走在回家的路上,被对方雇佣枪手枪杀。子弹从孙子头上穿过,射进了老鼓手的胸腔,爷孙俩同时毙命。
五、大秦战鼓之精神魅力
大秦战鼓是从古战场中走出来的,它的精神灵魂就是自强、自信,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他的气势风派就是能够战胜一切,摧枯拉朽,所向披靡。在大秦战鼓精神的鼓舞下,驰骋疆场的一批批将士倒下了,一批批将士又冲了上来。大秦战鼓的鼓手们一批批走了,又一批批来了,一个倒下了,其他的又站了起来。
黄建民是大秦战鼓的优秀传人,敲鼓如醉如迷,爱鼓如痴如呆。黄建民说:“大秦战鼓就是神鼓,一敲鼓就让人陶醉忘我,听到鼓声就让人心血涌动。”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大秦战鼓,连做梦想的都是大秦战鼓。有一天在睡梦中,他一个“撼地棰”打到了妻子的脸上,把妻子的嘴都打肿了,妻子埋怨了几天,干脆与他分开睡了。
只要讲大秦战鼓,黄建民就来劲。接触黄建民只要说“鼓”,他肯定把你当朋友,一定请你到他家作客。有人到他的泡馍馆吃了泡馍不想掏钱了,就故意喊;“黄叔,来!谝敲鼓来!”有人认为这种人可恶,认为黄建民太呱。黄建民却不这样认为。黄建民说:“只要有人说大秦战鼓,我都认为是对我的支持,为了传承大秦战鼓,已不知道贴进多少钱了,几碗葫芦头泡馍又算得了什么。”
因为大秦战鼓,黄建民结识了一批高朋好友。蓝田县68岁的鼓乐艺人李书民在肺癌晚期,把黄建民打电话叫至床前,以一副珍藏了几十年祖传的打不弯泡不烂“铁匠木”鼓槌相送,希望黄建民能用这副鼓棰打出大秦战鼓的新天地。“男儿有泪不轻弹”,接过鼓槌,四只手相握,四行热泪同时涌出。
老鼓手张自立已经70多岁了,一次演出,不慎从鼓架上掉了下来,头破血流,但他却毫无怨言,仍然坚持演出。在这位老人眼里,参加大秦战鼓的表演就是上战场,在战场上只有拼杀,受伤是正常的。
2007年,68岁的鼓手“老把式”刘兴富老人在录制资料片的时候,因为心肌梗塞,在表演中晕倒,抢救无效走了。黄建民说起刘兴富老人之死,神情悲壮,用了一个词 “阵亡”。他说:“老人家是死在战场上的,老人家是满怀兴奋走的。”话虽是这么说的,但这件事对黄建民震动很大,黄建民决定出台一条队规:60岁以上的鼓手劝其退队。此决定还未出台,立即引发了一片反对声。
刘兴富老人的叔伯哥哥,75岁的刘兴贵老人第一个就发出了反对声。刘兴贵老人说:敲大秦战鼓就不怕死!死了都值!对于一位大秦战鼓的鼓手打鼓是他生命的一种寄托,不让敲鼓才是真正的要命呢。”刘兴贵老人把女儿叫到黄建民面前,说道:“我如果敲鼓死了,不要找你建民叔,把我拉回来埋了就算了”。并让女儿写了一份“生死状”,递给了黄建民。刘兴贵的女儿在“生死状”上写道:“我爸爱出去敲鼓,发生意外与别人没有任何关系,我本人一面承担,不要任何人管。以此为证。”刘兴贵老人的行为又引发出了一拨连锁反应,队里的其他老鼓手们纷纷仿效,都向黄建民递交了“承诺书”和“生死状” 。大意是: “因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等一切疾病造成的一切后果,责任由自己承担”。
签写了“生死状”的张普选说:大秦战鼓太有魅力了,击打大秦战鼓有一种战士在战场上拼杀的荣耀。让我们敲鼓建民很担心,但不让我们敲鼓,我们又受不了。”
黄建民讲述“生死状”满含热泪(摄影贾燚)

黄建民手捧着一摞布满签名的“承诺书”和“生死状”还能说什么呢?黄建民说了一句肺腑之言:“这就是大秦战鼓的精神感召力量。”
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大秦战鼓几千年盛传不衰,当缘于大秦战鼓的精神魅力之所在。大秦战鼓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盛史,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下五千年,其中有二千八百多年是从这种鼓声中走过来的。大秦战鼓作为一种文明文化,深受人民大众之喜爱,几千年盛传不衰,这在中国文明史中,乃至世界文明史中也是少见而难得。自从中华大地上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大秦帝国始,大秦战鼓作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拼搏向上的一种精神文明就载入了军事史册,同时也载入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册。在大秦战鼓的精神鼓舞下,掌旗寨的村民保护了大秦战鼓,传承了大秦战鼓,同样也应该载入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册。
六、大秦战鼓的传人
著名学者《大秦帝国》的作者孙浩辉先生在“中国大秦文化高层论坛”大会上发言说:“中国的文明历史,是从黄帝时代开始的。此后,历经五帝时代,在大禹治水完成之后实现了第一个伟大的文明跨越,我们的民族从此进入了以王国诸侯制为历史形势的联邦制或邦联制的国家时代。在此后,经过将近两千年的文明沉淀,我们民族在战国末期完成了第二次伟大的文明跨越,由王国诸侯制的分治文明,顺利跨越到了中央集权制的统一文明的历史时段。秦之后的两千余年,直到今天,我们的文明形态的历史根基,依然是秦文明,而不是其他任何时代。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
西北大学教授,秦文化研究专家徐卫民先生在“中国大秦文化高层论坛”大会上发言说:“秦人是了不起的,秦文化是博大的,秦人始终以一种开拓创新和顽强拼搏的毅力一步一步实现着自己的战略目标,由一个西垂小国,逐步强大,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伟大壮举,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使中国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也为我们留下了恢弘壮阔的秦文明遗迹。”
二位专家的发言不但为我们认识中华文明理清了思路,也为我们认识大秦战鼓理清了脉络:大秦战鼓的渊源就是秦人的渊源,大秦战鼓的文明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
秦人早先是从东方迁徙到西方的嬴姓部族,先在天水一带发展壮大,先后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和西垂大夫。后来在周平王东迁的过程中,因为秦襄公带着兵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才被正式封为诸侯。定居于天水一带的嬴姓部族,早先没有军队,但有武装,有鼓。他们平时或战时一定在击鼓,但那个时期的鼓还不能称之为战鼓。这一时期为大秦战鼓的形成期。
秦襄公带兵护送周平王说明,秦人有了自己的正规武装军队,这支正规武装军队所击之鼓就是战鼓,此战鼓就是秦战鼓。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奠定了国家富强的基础。而后,国力强盛,势力不断向外发展,承担起了统一中国的重任。国土的扩大,军队也在不断强大,秦战鼓也在不断演进。这一时期为大秦战鼓的发展期。
到了秦昭王时期,战争规模不断升级,出现了大规模战争,战神白起将军所指挥的长平之战的胜利,标志着大秦战鼓的发展步入了完全的成熟。这一时期为大秦战鼓的成熟期。
从周平王(前770年)至秦二世(前209年)这一时期,大秦战鼓主要用于军事,是由国家和军队传承与发展。秦二世(前209年)至今,大秦战鼓则主要体现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以掌旗寨为中心,由大秦战鼓的传人们在民间传承与发展。战神白起将军将大秦战鼓推向了高峰,王翦将军则继承弘扬光大了大秦战鼓。白起将军旗鼓营中的张大麻子为大秦战鼓的第一代传人。王翦将军旗鼓营中的张进山为大秦战鼓的第二代传人。第三、四……代传人没有资料。近四代传人为:张家老大(1824年—1895年),张六老汉(1886年—1970年),陈德胜老汉(1916年——1999年),黄建民先生(1954年—)。
从秦襄公带兵护送周平王(前770年)算起,大秦战鼓已有2700多年的发展传承史。从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将军带兵攻打韩国的新城算起,大秦战鼓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传承发展史。若按一代传人50年计,大秦战鼓应该有46代传人,黄建民先生就是大秦战鼓的第46代传人。
大秦战鼓的传人,既不搞世袭,也不搞选举,靠的就是传承。“传”就是上一代传人的传授,“承”就是向上一代传人学习,学习他的鼓艺,学习他的人品德行,在鼓队中自然形成自己的权威。
大秦战鼓的传人是大秦战鼓表演队里的焦点人物和核心人物,鼓手们和群众以往称其为“大把式”。“大把式”打的是帅鼓,就是帅鼓手,在大秦战鼓鼓阵中,数他最“帅气”。所有的旗鼓手,都得听他的、看他的。三尺鼓台之上,“追星棰”、“揽月棰”、“冲天棰”、“撼地棰”,锤锤都有“下数”,有板、有眼、有力,尤其是其肢体语言,融戏剧、体育、舞蹈于一身,给人以飒爽、强悍之美感。

大秦战鼓第46代传人黄建民(摄影 贾燚)
敲鼓既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打鼓的时候,一个动作接一个动作,脚后跟基本就不挨地。一段鼓曲过后就是一身大汗,大冬天鼓手们经常都是精(光)身子。鼓手们相互间开玩笑说,咱们打鼓的都是二杆子。尤其是打帅鼓,不光要有‘二杆子精神’,还要有‘二棰子绝技’。黄建民先生从小受“鼓文化”熏陶,打的一手好鼓。长大后跟随大秦战鼓第45代传人陈德胜老人学习打鼓技艺,继陈德胜老人之后成了大秦战鼓的第46代传人。黄建民先生从小练就一手绝活 “双棰冲天”,就是在敲鼓的时候会把鼓槌抛向空中两米开外,然后不偏不倚落在双手中,继续敲击。鼓手们很诙谐地赞誉他的这种打法为 “二棰子绝技”。
大秦战鼓的鼓手们除了击鼓的实践训练以外,更多的则是平时的徒手训练。徒手训练的目的一是增加臂力,二是训练臂腕的灵动。训练的方法就是左右手掌交替击拍腋下及腋背部位,击拍时有节奏、有力量,且发出啪啪的声响。更有意义的是这套徒手训练配有一套训练口歌:“一打铁,二打钢,三打矛子,四打抢。”每击拍一次,念一句,往复循环。这套训练口歌伴随着大秦战鼓,也是一代一代传承至今。

大秦战鼓近几年红红火火,可前几年,大伙都忙于外出打工挣钱,一度没人耍了。面对大秦战鼓的冷落,视鼓如命的黄建民彻夜难眠,还上演过一出“哭陵”。掌旗寨村北原上就是长陵,长陵长眠着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黄建民一人走到墓冢上,盘腿而坐,仰望咸阳,不由悲从心起,大哭一场。哭曰:大秦帝国亡了,可大秦帝国所创造的中华文明长存,汉承秦制,秦始皇之后刘邦继承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大秦帝国的军队不存在了,可大秦帝国的军魂大秦战鼓还在,“纠纠老秦”人的精神还在,掌旗营的将士们将他保留传承下来了。大秦战鼓是大秦帝国的军魂,是秦人之魂,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宝贵遗产,大秦战鼓谁来继承发扬?如何继承发扬?击打了两千三百多年的大秦战鼓,决不能在我的手里绝迹。思来想去,黄建民做出一个决定:发掘整理大秦战鼓的史料,走市场经济的路子,创建大秦战鼓表演队,让大秦战鼓这一传统文明文化,走出关中,打向世界。哭罢,黄建民抖擞精神,走下了坟头。
2006年4月,大秦战鼓表演队组建成立,黄建民自任队长。为了解决经费问题,他卖了家里的粮食,提前退了儿子的保险金,还在当地开了个“新派葫芦头泡馍馆”以扩大财路。
大秦战鼓深受广大人民群众之喜欢,大秦战鼓的传承完全是村民们的一种自觉行为。大秦战鼓表演队的鼓手,遍及掌旗寨周边的西安市未央区、咸阳市渭城区、高陵县和泾阳县四个区域的农村,在册登记的鼓手1100人之多。一般年龄都在50岁以上,最长着7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