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的身份

2011-01-31 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龙舞即龙灯,也称舞龙、耍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里,被归为传统舞蹈类项目。

从精神愉悦到精神家园,龙舞所处的是两个不同的时代,两种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明,对应的是龙舞不同的身份。前者,龙舞正值壮年,乡土中国里,处处都有接手龙舞的后学者;后者,龙舞步履蹒跚,现代工业轰鸣下,只剩下一些老人是真正喜欢舞龙灯的。有朝一日,龙舞是否会真的离我们而去,那要看我们今天是否能真正做到,尽心尽力地守护这片精神家园。

10226689_787011

龙游湖镇的滚花龙

大布龙

10226692_866198

茶龙

  进入农耕文明的另一个入口

  龙舞真的会离我们而去吗?

下面这段来自百度词条的文字,兴许能帮我们消除部分担忧:

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华民族以龙的传人自居。龙是五瑞兽之首,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文化。自古以来,有关龙的传说浩如烟海,龙也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龙舞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歌颂祖国、礼赞幸福生活的隆重热烈的艺术活动。

是的,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里,龙舞并不沉默,中华大地到处都留有逢年过节舞龙灯的习俗,它留给我们一个别样的解读机会,是我们可以进入农耕文明的另一个入口,无需开口讲述,便能看到千百年前人们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风貌。在许多时候,这往往比历史更真实。

那么,为什么要舞龙呢?

一直致力于龙文化研究的陕西籍著名民俗专家庞进,在所著《博大精新龙文化》一书中认为,舞龙的意蕴概括起来大致有四方面:祈雨祈福,娱神娱己,彰力显威,旺丁兴族。

其中祈雨祈福是舞龙最基本的意蕴。在一个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适度的雨水可以说是人们的幸福之源。龙在起源时就和雨水相关,后又成为司理雨水的神灵,铸龙祈雨便成了中国农村常见的“有意味的行动”。其方式有多种,舞龙是其中之一。据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汉代人春旱求雨舞青龙,炎夏求雨舞赤龙或黄龙,秋季求雨舞白龙,冬天求雨舞黑龙。这些龙长达数丈,每次出动5至9条不等。

董仲舒的一生都在为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然而这里的龙舞神灵,祈雨祈福,却又实实在在是道教的正统。人们在这样一种正统里,谈龙论神,祈祷着自己生活的幸福之源,并为今人留下了两种这样的解读:一方面是漫无边际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则是为自己营造一个愉悦的人生境界。

曾经神秘的龙图腾,原来是那么平易近人

衢州江山有一种龙舞叫蜜蜂龙,龙头的外貌特征是明显的蜜蜂造型,龙身却依然是龙身。我第一次见到时忍俊不禁,在不知是否适当的场合笑出声来。我是在笑自己要是不知道江山还有一块“蜜蜂之乡”的金字招牌,那又该如何来理解这种龙舞呢?四不像?或者是龙种的杂交变异?

而事实上,这是一种社会的娱乐素质,或者,也是一种集体的精神状态。站高一点来讲,无论龙种如何变异,那对于传承龙舞这一具有象征意味的中国文化来说,都是一种积极的响应。

话再说回来,这种工业文明下现代传承里的娱乐素质,其实早在近两千年前的东汉,便已有了。据资料,从西汉董仲舒较为系统的关于舞龙求雨的文字记载,到东汉张衡描述的“鱼龙曼延”之戏,明显地宣告了龙图腾的嬗变之旅——从神秘走向快乐。

也就是说,从那时候开始,人们舞龙,不再仅仅为了表达礼仪,同时也是为了娱乐自己的身心。到魏晋时期,“鱼龙曼延”已“累日继夜”,有了灯火联缀而成“龙灯”之舞的生动场景。自此,龙灯活动以其艳丽的色彩,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内容,昂扬的气势且能体现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精神,成为中国民间节目的主打项目,龙灯活动也开始作为龙文化的代言人,动态地、无比生动地诉说中国龙文化的全部意趣,中国的龙文化从此最直观、最生动地体现在了世俗化龙灯文化之中。

也因神秘的龙图腾被注入了社会的娱乐精神,龙文化的代言人龙灯,才能有了各种各样的表征,龙灯的品种特征,才可以全凭不同地域定居人群的喜好来设计。由此来看,中国曾经神秘的龙图腾,原来是那么平易近人。

比如在龙游县湖镇,有一种龙舞名叫滚花龙,源于唐代,其前身为泥鳅龙,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省、市“民舞”会演中多次获奖。表演讲究“圆”而“猛”,动作幅度大,速度快,有引龙出洞、龙翻身、打云头等16个套路,多彩多变。

作为常见的小型食用鱼类,泥鳅无疑也是龙的集合对象之一。其体延长,鳞细小,色黄褐而有斑。南方民间,有泥鳅在离开水田变成小黄龙,放回水田又变成泥鳅的传说。湖镇人起初将他们所舞之龙以泥鳅龙命名,一方面是取其形似,即他们所舞之龙颇像泥鳅之放大;另一方面也说明龙非皇家、官家所独占,它也有大众化、世俗化的一面,在湖镇人的心目中,龙就像村边湖塘里的泥鳅,可以亲近,和日常生活相关。之后改名为滚花龙,是取其舞象,即该龙舞起来后,像滚动的花环,特别好看,体现着中国龙舞特有的圆滚旋腾的美姿神韵,昭示着龙的变化不居、充满活力,于曲折中努力奋进的精神品格。

再如衢江区上方镇玳堰村的节节龙,因地处山区,平地稀少,村内民宅密集,街巷纵横,而使该龙最大的特点是每节之间互不相连,以便于在山区表演,特别是在农户家中堂前表演,更是灵巧方便。

  真正喜欢舞龙的人,已经舞不动了

对于我这种看热闹的观众而言,龙舞的最大卖点就是“热闹”。而在众多种类的龙舞中,堪称最“热闹”者,当数板龙。首先是因为板龙一般都比较长,短的也有百米左右,长的上千米也是毫不夸张,所以舞龙需要动员的人就多,舞动的场面就大,动静也就大,引来围观者自然就多。场面之热闹,是其他龙舞所不能及的。

我看过印象最深的板龙,是在4年前,衢州市区的一次元宵灯会上,站在高处,看十字街头被市民围得水泄不通,人们的目光一致聚焦着街心舞动的板龙:长百米有余,盘踞中央,龙头在中,龙身由左往右盘转,盘成龙尾在外的重重叠叠的大圆圈,再从容不迫地撒开龙尾,龙身从右往左反转,将龙尾裹在中心,转成龙头在外围的重重叠叠的大圆圈。龙头昂首挺身走成“之”字形,继而走成直线,俗称“一字长蛇阵”。龙头左顾右盼,龙身上下蠕动,变幻多端。

后来我打听到,这条板龙名叫全旺板龙,来自衢江区全旺镇全旺村。所以此次写龙舞专题,我又兴冲冲地跑了趟全旺镇,找到一位当年参加过那次元宵踩街活动的老人。老人名叫黄基康,今年64岁,是全旺板龙的“非遗”传承人。

从他口中得知,自从2007年参加过市里的元宵节灯会活动之后,连着3年,他们村就再也没有组织过闹龙灯活动。至于今年是否会组织起来闹一下,现在还不是很清楚,得等过年的时候大家坐下来商量一下才能定。

据资料,全旺板龙的历史非常悠久,始于明代,由于战乱和贫困等因素,活动一直断断续续。后至民国时期,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全旺板龙以村里的上、下街为界,被分成了两条。1957年之后,连着40年,村里再没有闹过龙灯。一直到1997年,村民们在黄基康等人的带动下,将二龙合一,恢复了一条有108节、全长170余米的全旺板龙队。

不过后来,又因108节的板龙实在太长,舞动起来不方便,且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他们只好又对板龙进行了瘦身,基本维持在60节至70节之间,长短不超过110米。

记忆中,黄基康小时候曾听长辈们说起,上个世纪的前半个世纪,村里只要赶上收成好的年份,就必定会一户一户发动,召集大家舞板龙。而自1997年恢复舞板龙后,14年来,他们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前10年,总共舞过7次。每次舞龙的时候,村里都特别热闹,附近乡村的人纷纷跑过来看热闹,还有一些小摊小贩也会云集。

“现在舞板龙,经济上大家肯定都没问题了,而之所以舞板龙的次数还是越来越少,是因为年轻人的兴趣都不在这件事情上了。”黄基康说,在众多新型娱乐方式的冲击下,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少有真正喜欢舞龙的了。

“舞龙这件事,也是件体力活,没有年轻人可不行,一个晚上舞下来,大雪天气,衣服照样会被汗湿透。像我们这批从1997年舞到现在的,年纪都已经太大了,我算是年轻的,很多人都有70多岁了。村里真正喜欢舞龙的人,很多都已经舞不动了。我今年64岁,下点决心,再舞一次板龙或许没问题,不过要是再过几年,那就不好说了。”黄基康说。

而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啃老”现象,也并非只有全旺板龙如此。据一些业内人士透露,衢州地区内的大多数龙舞,都普遍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接下去我们该如何想方设法应对好这一问题,将直接决定我们是否能守住这片精神家园。

  解码衢州龙舞

衢州龙舞种类之多,其实也是中国龙文化根深面广、变化不居、充满活力的一个缩影。

从已公布的衢州市第一、二、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像龙游儒大门草龙、开化香火草龙、常山蜀阜皇龙、江山断头龙等,全市目前共有龙舞17种。而如果再加上其他没有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龙舞的话,全市龙舞的种类,起码有数十种之多,且每一种龙舞背后都有各自的历史渊源和来历传说。

比如开化大溪边柳叶龙、龙游竹衣龙、衢江沈家板龙、龙游甘蔗龙、柯城大布龙、常山胡家神龙、龙游大街龙灯、龙游双龙灯、衢江廿里青龙……光看这些龙舞的名称,我们就能大致猜测出其背后的故事了。

(记者 徐肖富/文 鲍卫东/图)

10226691_888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