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县回民舞龙舞

东北网  2010-04-15

 

东北网齐齐哈尔4月15日讯 “舞龙”也称“耍龙灯”、“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喜庆活动。龙是吉祥的化身,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人们在节日期间舞龙,一是祈求神龙保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二是助兴,表现欢乐的心情。据考证,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民俗活动中就有舞龙项目。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舞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

纵观各地、各族人民的舞龙表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有火龙、草龙、毛龙(贵州石阡)、人龙、布龙、纸龙、花龙、筐龙、段龙等近百种之多。龙灯的节数一般为7节,9节和13节。从久远的年代起,舞龙活动经久不衰,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今俗新年有“闹龙灯”之戏。闹龙灯就是“掉龙灯”,因龙灯长巨且重,锣鼓声中昂首摆尾,蜿蜒游走,非数十多壮汉,举竿来回奔走,不足以操御。“掉”是摇摆,作动词解,也就是“舞龙”。

麻延臣是龙江县民间艺人。他扎制的龙,非常有特色,配合特有龙鼓韵律,舞动起来活灵活现,富有生气。此项目有9条龙组成,全部手工扎制。队员夏装为武士服装,冬装配虎纹棉袍,头戴武士方巾,足登战靴,舞起巨龙,威风凛凛。9条巨龙全部舞动起来需要330人。场面壮观气势恢宏。一般在大型活动中启用。平时庆典活动,用两条龙即可。

麻延臣带领的舞龙队伍由50多名回族百姓组成,曾多次参加省、市、县级文艺演出。2000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以专题的形式对黑龙江省龙江县龙兴镇龙兴村演出的活动画面做了报道。从此,麻延臣所带领的这支舞龙队伍更是声名远播。可以说,麻延臣带领的回民舞龙队是龙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领头人。

据了解,麻延臣从小就接触舞龙这一活动。在辽宁省开源县的老家,他的父亲就以舞龙出名。舞龙的“龙”,通常都安置在当地的龙王庙中,舞龙之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有十数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先,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同时,锣鼓伴奏,巨龙左右翻卷起落腾飞,动作丰富,气势夺人。

1956年,麻家举家搬到我市龙江县龙兴镇新功村。在这里,他更是把这种“手艺”发扬光大。麻延臣在父亲那里传承了优秀的舞龙文化,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一套很有价值的理论与经验。他的大儿子麻昌福、二儿子麻昌玉都是当地有名的耍龙高手,女儿麻维英在手工制作“插龙”手艺上更是一绝。

游龙翻滚,鼓声震天,麻延臣率领的龙江县龙兴镇回民舞龙队的表演极具观赏价值。其基本手势及步伐为:排街、龙掏尾、操大把、叠龙门、盘玉柱、打扇面、双斗尾、叠八字、叠黄瓜架、龙翻身、跳尾、双跳尾、龙斗球、盘蛇尾等等。

由于龙兴镇回民舞龙队久负盛名,已多次在我市以及省城哈尔滨、内蒙古进行舞龙表演。为振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江县拟建“龙江县回民舞龙队”项目,由于舞龙队多次参加大型演出,庆典表演,并多次被媒体报道,已经声名在外,频繁接到邀请。
作者: 王大为 董凝    来源: 东北网-鹤城晚报     编辑: 陈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