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记者 李保健、郭鹏 实习生 王文彬/文 田明/图
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在华夏民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中,龙是掌管着兴云布雨的天神,但把龙当作主宰天地十方万物的大神来供奉的仪式,除了在赵县范庄村之外,恐怕并不多见。
每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之日,范庄人都要举办隆重的“龙牌盛会”,其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内容、以及完整的祭拜仪式,无不传承着中华民族的龙文化,也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据了解,范庄的“龙牌盛会”已经被河北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他们正在向着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
2月20日,正月初七,在距离“龙牌会”过会还有20多天的时候,记者来到赵县范庄村提前一探“龙牌会”真貌。
“龙牌会”成为当地民间的狂欢节。
■龙牌:龙祖殿内供奉龙牌
探寻“龙牌会”的风采,没有个内行作向导是不行的,在村民指引下,记者找到了19位会头之一的史振珠,他高兴地表示愿意介绍范庄的龙文化。
供奉龙牌的龙祖殿
史振珠介绍大殿中供奉的龙牌
“要想了解‘龙牌会’你就得先看龙牌,不知道龙牌是啥咋了解‘龙牌会’呢?”史振珠带记者来到村子西南的一个仿古式殿堂前,只见大殿正前方四周是一片没有围墙的开阔空地,殿门正上方匾额书写三个大字“龙祖殿”,殿前分立两块3米来高的巨大石碑,一碑上刻着“范庄龙祖殿记”碑文,一碑说明“龙牌会”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门走进大殿,迎面出现的是一个两米见方的高大木牌,牌位四周雕龙,殿内墙壁上,自左至右依次悬挂着一幅幅龙像,上面详细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龙纹图案以及龙文化的发展演变。
史振珠告诉记者,这个巨大的木牌就是龙牌,它是龙神的化身和象征,现在供奉的龙牌只是最新制作的。在大殿一角,记者又看到了另外几面木刻的龙牌,龙牌有大有小,有的漆面已经斑驳脱落,但制作都很讲究,龙牌上的敬称也无任何变化。史振珠介绍,这几块龙牌都是以前供奉过的,最长的已有几百年历史,按照传统,每次制作的龙牌都会供奉上几十年,显得有些破旧的时候就更换新牌。
史振珠称,以前龙牌都是由会头轮流供奉在家里,只有到了过会的时候,才搭建神棚请出龙牌来祭拜,直到2003年龙祖殿落成,龙牌才定居下来。
■溯源:缘起勾龙化白蛾传说
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尽管龙有着相当高的地位,但据了解,像范庄这样把龙作为十方主宰的却少之又少。
史振珠解释,这与勾龙化白蛾的故事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传,龙牌上的龙神为勾龙,他就是农历二月二出生的。勾龙本是上古部落首领共工氏的儿子,因为其父共工氏被颛顼打败,勾龙也不得不逃离避祸。后来,勾龙来到当时还是洪水一片的范庄地区,利用排山倒海的本领,疏导洪水,治理沙荒,种植五谷,造福人类。颛顼闻讯后,害怕勾龙的势力壮大起来于己不利,要追杀勾龙。勾龙敌不过强大的颛顼,又怕连累当地百姓,便化作白蛾飞起。自此,范庄人有了“勾龙化白蛾”的传说。为了祭祖缅怀先人,范庄人开始把勾龙尊为天地十方的主宰世代供奉,祭拜龙神的仪式也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龙牌会”。
至于“龙牌会”究竟产生自何时,范庄人也说不清楚。史振珠告诉记者,“龙牌会”纯属民间的传统民俗活动,按理说赵县历史文化悠长,但在旧的县志、州志等文献资料中对“龙牌会”却只字未提。村里传说是自古就有,从未间断过。
■仪式:祭龙仪式成民间盛会
“龙牌会”的祭龙仪式分为迎龙牌、祭龙牌和送龙牌。
迎龙牌算是“龙牌会”的序幕,简单来说就是把龙牌请到神棚中接受祭拜。因为以前龙牌都是轮流供奉在会头家里,所以这个序幕是必要的,而现在龙牌已被供奉在龙祖殿中,这个序幕和后面的送龙牌只剩下隆重的形式了。仪式当天,一般早上6时起,村民们开始戒五荤(即葱、蒜、酒、肉、韭菜)。8时左右,人们聚拢到龙祖殿前等待迎龙牌仪式的开始。9时后,随着仪式进行,巨大的龙牌被十几名青壮年抬出龙祖殿,绕着范庄村的主要街道接受拜祭后,再被送回大殿。
二月初二祭龙牌,算是整个“龙牌会”祭祀仪式的高潮。这一天,范庄村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全都赶到龙牌前祭拜,而周边地区的善男信女也会赶到这里,加入到祭拜人群中。届时,大殿前面的广场上将会成为一个大的舞台,来自周边各地的花会即表演队伍都会拿出压箱底的绝活卖力表演,秧歌、跑驴、腰鼓、战鼓、大鼓等农村地区能够见到的文艺表演在这里都可以看到。
而到了初四下午,“送龙牌”仪式将再现迎龙牌时的盛况,当龙牌被重新请出送回后,这一年的“龙牌会”也宣告结束。
对于村民来说,“龙牌会”是个祭拜先祖、祈福禳灾的盛会,而对于前来凑热闹的外地人来说,“龙牌会”更是个欣赏传统文化的最好机会。因为除了范庄村村民外,参与者还有周边村子甚至附近藁城、高邑、元氏、赞皇、晋州、辛集、宁晋、临城等地赶来的花会。而凡是赶来参会的人都会享受到范庄人的热情款待,村民在盘好的锅头灶台中炖起大锅菜、蒸热馒头,保管每个人都能吃饱吃撑。
据村民介绍,随着“龙牌会”的名声日渐响亮,每年前来参会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些年,祭龙牌当天中午来范庄吃饭的外地人都在数千人甚至上万,规模可谓庞大。
■组织:19家会头世代相传
村民们介绍,“龙牌会”能够按照如此严格的程序流传下来,全都要归功于会头们和村里一些热心人的卖力张罗。
按照传统,范庄“龙牌会”有19位会头,由范庄村的男子世袭担任,现任会头均是从祖辈、父辈那里接任而来的,尽管他们自己也说不清到底传了多少代,但他们全都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和拥戴。19家会头轮流当值,顺序由抽签排定,每家轮值一年,19年一个轮回后再重新抽签排序。19位会头中还有一位被称为“当家人”的总负责人,在一届轮回内,这个当家人负责到底。
史振珠告诉记者,一般来说,每年的正月初六,“当家人”就要召集会头们开会商量本年度“龙牌会”具体事宜。除了19位会头外,还会成立一支由醮棚、群艺、戏剧、杂技、伙房、保卫、广播、后勤、内务等相关人员组成的队伍,这里集中了村里有相关经验的热心人,他们虽然没有报酬,但都热心卖力,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全力保障“龙牌会”的各个环节都能正常进行。
谈到“龙牌会”的资金来源,史振珠介绍,“龙牌会”的收支原则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源于民助,用于公益”。所需经费全部来源于民众捐助和油钱布施,主要用于龙牌会期间的文化宣传、物料以及招待民艺演出团队和远方来宾等。因为大家全都是义务操劳,没有报酬,再加上大家精打细算,所以这些收入不仅可以完全满足于“龙牌会”的花销,甚至每年都会盈余一部分,盈余部分会用于龙祖殿维护,更多则用于村里的修街铺路和义务教育等公共性质的花销。所以,村民以及周边乡村的乡亲也都十分乐于出资出物、出工出力。
■影响:龙文化传承传统道德
在记者采访中,范庄人谈到“龙牌会”,都会流露出一番自豪之情。村民们告诉记者,对于他们来说,“龙牌会”不仅仅是一项传统民俗,也是传统道德和文化的传承。
过会时,大街小巷中张贴的条幅除了“三春放彩,五福生根”这些祈福禳灾的内容外,更多的都是讲求伦理道德、修身养性、教化人心的内容,比如“孝敬父母循天理”、“孝敬公婆为人世常情”等等。
除此之外,在龙祖殿内和龙一起供奉的还有仓颉、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葛洪、陶弘景、李时珍等历史文化名人。
史振珠告诉记者,“龙牌会”已经被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他们正在向着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并不是图名图利,就是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咱们的龙牌会,参加咱们的龙牌会,我们要把龙文化好好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