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红土地的“人龙舞”

新华网浙江频道 2008-06-16 编辑:顾颖  

 

“人龙舞”诞生于四百多年前,至今仍然在湛江市多个区域占有主流民俗地位,素有“东方一绝”之美称。每逢春节、元宵、中秋佳节和其它一些特大喜庆日,必连舞几个晚上的“人龙”,东西两街户户张灯结彩,家家老幼皆出,人流如潮,热闹非凡。“人龙舞”表演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组成,他们身穿黄色或者青色服饰,配以红色肚兜或腰带,经过化装打扮,就变成黄龙或青龙。人龙的构成分为三大部分:龙头、龙身、龙尾。龙头是龙的精髓所在,它由一个高大威猛的彪形大汉身负三个少年组成,分别表示龙角、龙眼、龙舌;龙身是龙的主体部分,它由一个个少年跨坐在青壮汉子的肩头上相继仰卧分节连接而成;龙尾最活泼,它由一个少年头戴“龙尾”后仰着饰演。整条人龙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xin_34306051611470151872112

“人龙舞”表演时,锣鼓队的螺号手先面向大海“呜呜”地吹响硕大的角螺,声音悠远,由小变大,之后鼓声点点,由缓而急。此时,一个领舞的头束红巾,身着花服,手执彩球,踩着鼓点而出,接着人龙摆动着长长的身子长驱而入。伴着锣鼓节奏,彩球左右上下游动,人龙昂首前进,龙眼闪闪发光,龙身翻腾起伏,龙尾翩翩起舞。高潮时,鼓角齐呜,锣声震天,人龙象蛟龙出海,排山倒海来;低潮的,锣停鼓息,人龙摆动着慵懒的身躯,徐徐游动。未几,鼓声重振,人龙又兴奋起来,追逐着“彩球”,时而凌空翻腾,时而沉海问宝,活脱一幅“龙王戏珠图”。此情此景,人们在感叹表演者配合默契、出神入化的演技之余,不能不被一种宏大的群体力量所折服。

光膀子光脚,不用道具,不用服饰,从龙头、龙身到龙尾,从龙舌、龙眼到龙角,全由真人扮演,形成一条“巨龙”。当“巨龙”起舞之时,锣鼓震天,号角齐鸣,龙头昂首,龙身翻腾,龙尾劲摆,从“起龙”、“龙点头”,再到“龙穿云”、“龙卷浪”,宛如蛟龙出海,排山倒海而来……那种粗犷威猛,既充分展示了中国“龙”气吞山河的豪迈气魄,更体现着龙舞者们不可战胜的群体力量和聪明才智,具有极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海岛特色,是古时雷州半岛经久不衰的重要民间风俗和大型广场娱乐活动。

xin_34306051611479212594113

建国初, “人龙舞”在我市多个地区仍很盛行,但在后来的“破四旧”中渐至消声匿迹,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又被挖掘出来。二十多年来,虽然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人龙舞的抢救、保护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由于人龙舞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深刻变革,一些颇有造诣的人龙舞表演能手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有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后继无人;传统民俗活动在年青一代的观念中日益淡化,传统节日逐步由现代节日代替,人龙舞的主要活动阵地逐渐缩小,展示平台自然也日益减少;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审美需求日益提高,人龙舞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其他科技性娱乐形式的挤压,人龙舞的吸引力也在无形和有形中不断地被削弱;此外,随着农村经济活动的不断繁荣,农村人员流动不断加大,农村青壮年人外出学习、经商、务工越来越多,人龙舞演员队伍也越来越难以稳定,常常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导致人龙舞的保护与发展一直徘徊在举步维艰之中,人龙舞仍然面临着濒危失传的威胁。

xin_3530605161147781455614

5条人龙共400多人拼成了美丽的奥运五环图案.

粗犷如海,动感如潮的生动画面,是中华民族文化当之无愧的瑰宝。 “人龙舞”是力量的化身,体现了一种团结、协作,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所以几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在省、市相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和具体指导下,湛江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及时带头着手保护和开发人龙舞,雷州沈塘、遂溪城月等也积极行动,共同做好人龙舞史料收集研究、原生态保护、文化品牌拓展等工作,使湛江人龙舞打响了品牌,多次赴广州、香港等地展演,成功申报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小资料:地处雷州半岛的湛江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形成了影响海内外的古越文化、土著文化、汉闽文化和中原文化。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积淀,孕育了湛江内涵丰富、种类繁多、风格独特的民俗民间艺术,保留了大量体现雷州半岛文化精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岭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海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各级职能部门在发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认定抢救了50多项价值高面临濒危的项目。有6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项列入省名录,15项列入市名录。有国家“非遗”项目传承人1 人,省17人,市20人。2个项目获得国家民间艺术“山花奖”,2个项目载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参加了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等赛事和赴法国、澳洲等交流展演200多场次,荣获金、银、铜奖、创新奖、竞技奖、风采奖、荣誉奖、组织奖等90多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成绩。

来源:碧海银沙

东海岛人龙舞

“2007中国湛江东海岛人龙·沙滩旅游文化节”开幕式上,由188名表演者共同创作的76米长的“东海岛人龙舞”,在公证人员监证下,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纪录,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代表当场向东海岛管委会颁发了认证书;于2006年5月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认证为“中国第一长滩”的连绵长达28公里的东海岛沙滩,也同时举行了揭幕仪式。
在湛江市全力构筑“彩色湛江”旅游大格局,积极打造“滨海度假圣地、海鲜美食天堂”的活动中,由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管委会与湛江市旅游局等单位共同举办的“2007中国湛江东海岛人龙·沙滩旅游文化节”,在“五一”黄金周期间于东海岛龙海天旅游度假区举行。风光旖旎的东海岛,天然海鲜远近闻名,民俗风情独特纯粹,其中最具浓郁红土风情文化特色的民俗艺术——东海岛人龙舞,被誉为“东方一绝”,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地方志记载,东海岛人龙舞起源于东海岛东山镇,始于明末清初,是流传300多年的民间大型广场表演艺术,其结构分为龙头、龙身和龙尾,由大人和孩童结合而成,规模可大可小,节数多少不等。昨天表演的东海岛人龙舞,就是由当地188名大人与孩童组合共同创作的。他们的精彩表演,博得了现场数万观众的喝彩和掌声,在公证人员现场监证下,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纪录。
东海岛“人龙舞”表演的人数可多可少,少则三四十人,多则三四百人,可谓人多势众。龙的构造分为三大部分:龙头、龙身、龙尾,龙头是龙的精髓所在,体现龙的精神。它由一个彪形大汉身负三个小孩组成,分别表示龙角、龙眼、龙舌、龙身是龙的主体部分,用人相继倒卧分节连接而成,演员经过化妆打扮,穿上黄色或青色服装,龙就变成黄龙或青龙。舞龙时,演员按照锣鼓的节奏舞动,龙头双眼闪闪发光,龙身左右翻滚,龙尾上下摇摆,煞是壮观,随着龙头昂首前进,远远望去,真是龙腾飞舞,人显神威,从中可以看出舞者不可战胜的群体力量和聪明才智。
“人龙舞”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东海“人龙舞”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其远流长,独具特色,被誉为“东方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