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步龙最老 金利龙最快 礼乐龙最够气

2008年06月08日 大洋网-广州日报  

 

中流击水,龙舟竞渡。南粤大地多水乡,河流纵横交错,乡民“水居善舟”,赛龙舟习俗绵延已久,每到端午时节,各地乡民升起龙舟,挥楫江河,竞渡之风比比皆是,届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引来万名乡人驻足欣赏。

今年,端午节被确定为法定节日,端午时节的龙舟、龙舟赛作为传统文化重要体现,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发现其内在的文化和意义。记者深入广东民间采访,为您发掘南粤大地关于“扒龙舟”的有趣故事,将各处乡间的特色龙舟为您娓娓道来。

盐步龙舟

576岁高龄长老级龙舟

南海盐步老龙长近40米,最大的特点就是“老”。据盐步老龙“监护人”邵巨熙介绍,根据记载,盐步老龙今年已经576岁了,而且至今依然可以使用,堪称珠三角各地龙舟的长老。邵巨熙向记者透露了老龙长寿的秘诀:“首先当然是木材选用得好,从诞生开始老龙就用上等的坤甸木制造,之后每隔20~30年就会大修一次。”邵巨熙说。

老龙另外一个特色就是身上的“行当”和“头衔”都很多。邵巨熙说,一般的龙舟身上只有1~4个罗伞,而盐步老龙却有5个,而且中间一个一定是白色的。

盐步老龙与泮塘小龙“父子情”

邵巨熙告诉记者,盐步老龙与泮塘小龙在470年前曾经结下一段“父子情”。话说,明朝万历年间有一年端午珠江龙舟赛,广州及四乡有几十只龙舟踊跃参赛,盛况空前。经过初赛、复赛的激烈争夺,最后已经100多岁的盐步龙舟和泮塘龙舟进入决赛。决赛当日,临近终点,盐步“老龙”眼看夺标在即,不料泮塘龙舟站龙头的人一个鱼跃扑下水去夺了锦旗,随后以冠军名义领了奖品烧猪。

泮塘龙舟队回家乡时,泮塘父老得知详情,觉得夺标应是盐步“老龙”,便派人把烧猪送回盐步。盐步人不肯收下,你送来,我送去,彼此推让数次,情景令人感动。最后,一位老人出来说:你们别争了,这样吧,盐步老龙有须,泮塘的没须,一个做契爷,一个做契仔。双方一听欣然答应,从此世代交好。此后每年的端午,盐步老龙就会穿上全部“行当”,在两条“护龙”的陪伴下到广州荔湾探望“契仔”泮塘龙舟。而端午次日小龙就会到盐步探望老龙,两龙再次在盐步的水道上“操水”。根据传统,泮塘龙舟陪伴老龙来回巡游的时候,泮塘龙舟的龙头必定比老龙龙头稍微落后,以示老龙地位尊崇。

礼乐龙舟

水上“马拉松”60多公里

江门礼乐四面环水,域内河流状如蛛网,因有9个河口进入,历史上有“九龙入洞”之称。据史料记载,早年的礼乐无舟寸步难行,就连乡民农田耕作,也是以舟代步,泛舟江河成了礼乐人一大专长,久而久之,形成“礼乐龙舟竞渡”的传统习俗,至今300多年。

“礼乐的赛龙舟是”水上马拉松”,国内少有。”记者在乡民的帮助下,找到参加了几十年比赛并拿过冠军的邓叔,据邓叔介绍,每年的端午,乡民都会从龙舟坞中扒出龙舟,洗去淤泥并举行“升水”仪式。而端午当天,“扒节龙”活动在各坊展开,龙舟划到庙宇前“贺庙”,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更重要的比赛是”出大标”,称”出科”,寓意如同参加科举考试。”邓叔说,“出大标”的赛道长5公里,来来回回6个多回合,整个赛程60多公里,从“放龙”到“收龙”,耗时4个多小时,相当于跑了一场“马拉松”。

邓叔说,礼乐赛龙舟,船上71个“扒丁”全程站着扒,体力消耗特别大,所以“扒丁”的选择很严格,要先经过7天的训练,由“龙舟头”站在岸边观察,直到第五天确定最终选手,所以有“水上扒龙舟,岸上有眼看”的民谚。一旦被选中“扒丁”,犹如中了大奖。

赛前忌讳称“尾叔”

“七叔、尾叔在比赛前是千万不能叫的。”邓叔说,礼乐人最讲究“意头”,按照坊间的说法,“圣地出飞龙”,只有出了大人物的坊才能拿到第一,因此,礼乐人都希望拿第一,奖金多少倒无所谓。“总共8条龙舟竞渡,如果你称人家”七叔、尾叔”,听起来像叫”尾数”,那意思不就是说比赛结果是”第七”、”第八”?”邓叔笑着说。

与称呼一样,龙舟的制作上也特重视“意头”的选择。据邓叔介绍,传统的大龙舟全长35~36米,约为十一丈一尺一;而在龙舟“升水”和比赛的时间上,也要择好吉日良辰,尾数必定是“一”,如8时05分(广东习俗:八点一)。这些都以“一”作为尾数,寓意拿到第一。

一夜成舟号称“过天星”

东莞32个镇区中,只有中堂镇有龙舟制造厂,并享有“中国龙舟之乡”的美誉。中堂镇生产的龙舟除了供应本市之外,还供应增城、博罗一带甚至珠三角其他地区。

龙舟制作手艺家族传承

凿子、斧子、锯子、墨斗……记者在中堂镇斗朗村霍灼兴师傅的龙舟制造作坊里,见到的都是传统的木匠工具,因为现在造船的都是些年龄偏高的村民。而这门手工技术的传承也是采取传统的方式,家族式继承。

在斗朗村甚至是中堂镇,只要谈起龙舟作坊,大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霍灼兴师傅。在龙舟制作作坊里,记者找到了霍师傅,也就是这个作坊的“总设计师”,此时他正在汗流浃背地用墨斗测量“龙”大旁(舟两侧,也称钉花旁)的斜度。

霍师傅告诉记者,造舟这门手艺,他们也只知道是世代相传。龙舟制作的工序,各家作坊都大同小异,但是具体操作起来,也有一些自己的秘诀。同样,中堂镇年龄更大的东向村冯师傅也表示,他的手艺需要由他的子孙来继承。他的厂里面不收徒弟,工人都是他的亲人,有女婿、孙子、侄子……

制作工具:传统木工器具做主打

现在,龙舟制作偶尔会掺杂“现代”元素。早前在石龙龙舟赛上24条“标准龙”的图纸,都是霍师傅儿子嘉辉用电脑绘图软件绘制的,使龙舟制作更为标准化。但除此之外,工棚里除了电刨、电推等少数几个带“电”的工具,记者还看到,有一两个工人正在很小心地为已经成形的龙舟作加工修理,还是使用手动推板,老把式凿子、斧子、锯子、锛。开板、刨料等重体力工序,还是靠人手。调墨时,也是传统的角尺、墨斗。

记者看到,将两棵树连接成龙骨,对于他们来说却是那样的简单。4个师傅口叼着烟,划线的划线,凿孔的凿孔,10多分钟的时间,就大功告成。

谈起祖辈们造船的传奇故事,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当年斗朗村造船师傅“一夜成舟”的故事。霍师傅向记者介绍说,还是民国时期,一个买主到斗朗村重金求船,要第二天交货。当时斗朗村还没有专门的龙舟制造厂,有生意来了造船师傅才聚到一块。于是,当晚斗朗村紧急召集所有师傅,分工合作,彻夜不眠,“第二天保质交船,那只船日后多次夺冠,被称作”过天星”(快如流星的意思)”。斗朗村一夜时间做好一条龙船的故事成为了中堂的一个标志性典范。

中堂龙舟

金利龙舟

800米只需区区3分钟

“广州看花市,金利看龙舟”。肇庆金利是远近闻名的“龙舟之乡”,这里的龙舟已有200多年历史,全镇有龙舟150多条,平均每个自然村的龙舟有一条以上。碰上端午赛龙舟,村民们纷纷回到家乡参与,其乐融融,重视程度不亚于春节,以致有“春节是自己家的节日,龙舟节是村里的节日”的说法。

因为赛龙舟的传统,这里的乡民形成了“凡事争先”的传统,以致镇里经济发展迅速,成为肇庆的名镇。

“南海斗靓金利斗快”

说起龙舟,当地又有一句话,叫“南海斗靓,金利斗快”。说佛山南海一带的龙舟一大特点是外形漂亮,金利龙舟的看点是“快”。据村民介绍,金利龙舟龙头小,和平常人的脑袋大小差不多;龙颈细,也不很长,这就减轻了一些重量,但龙身长,能坐50多人,人多力量大,龙舟自然跑得快。据赛事的比赛裁判介绍,快的龙舟,划完800米的赛程只需要3分钟多,最快速度达到每秒钟6米左右。

“以前的龙舟是用坤甸木制做,但是坤甸木龙舟有一个缺点就是较重,与”竞速”为主的金利龙舟精神不符。”村民朱志华说,这种龙船的特点是特别结实,平日用泥土掩埋沉入水底,龙舟赛时起出,清洗干净,涂上一层油,保存上百年也不会坏。因此坤甸木龙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以更轻巧的杉木龙舟。

“发龙”期盼“突飞猛进”

比赛前,每条龙舟都要举行“发龙”仪式,每个村子选好各自的良辰吉日,并在龙头点燃香烛,龙尾插上写有村子名称的三角形彩旗。记者6月5日凌晨零时在珠江村看到,发龙仪式开始时,村民们先在龙头处上香燃烛,龙尾处挂上一捆柚子叶,以祈福辟邪,祝愿村子里和谐太平,村民健康长寿。

在锣鼓声中,村民朱志华拿着沾满“龙舟水”的凤尾草束先从船头到船尾前后左右清扫一遍,并高声大喊“顺风顺水”,“突飞猛进”。扫完后一青年人拿来一束一米多长的茅草点燃,背后还有一人不断向上面撒硫磺粉,火苗会“轰”的一声骤然蹿起,两人和埠头上的村民一起用金利话高喊“赢呀”等,希望赢得比赛胜利。这时还有人朝水里倾倒水酒和大米,寓意龙舟吃饱了,喝足了,比赛时奋力前行,力压对手,一举夺魁。

专家:龙舟体现“南越(粤)文化”

中山大学教授、文化学家黄伟宗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出于对龙的图腾崇拜,赛龙舟除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外,也象征着民族文化的传承。而在广东,除了上述的文化内涵外,赛龙舟也是岭南文化的一种体现。黄教授说,广东的岭南文化应属百越文化中的南越文化(也称“南粤文化”),而百越族文化是广东本土文化的源头之一。在黄教授看来,百越族的“越人”具有“水居善舟”的特质,古代福建、广东、广西都属“越人”,广东江河交织、江海一体,赛龙舟盛行,实则是岭南本地民俗的延伸与传承,也是民族特质和南粤文化的重要体现。

策划:黄开鹏

统筹:陈杰

文/图:陈杰、邓柱峰、于敢勇、李直建、龙成通、卢政通讯员刘春林、吴文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