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自古被称作龙的传人因而龙年将至也叫父老乡亲们格外心潮澎湃龙是虚拟动物生于水大抵与农作物对江河雨露的祈求密切相关”说文”记载道龙鳞虫之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然各处乡村各有风俗龙的形象也就因地而异它是皇袍上的图腾伏羲女娲人首蛇身蟠曲绕青云飞向九天威武生风龙年到人们总将最深切的愿望寄寓于这种吉祥之物身上而趁着新年之际让我们追溯龙的亘古行踪寻找金龙遗落在中山民间的足迹探听那些与龙相关的笃厚民情与趣味故事
长洲醉龙:带醉而舞
醉龙舞蹈是中山民间特有的文化,最早源于西区的长洲村。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浴佛节祭祀后,群众将舞动醉龙,翩然巡游。关于这一习俗的由来,有传说是两百多年前的浴佛节那天,有和尚来到当时的香山县,正待于河边沐浴时,遇上一条凶猛的大蟒蛇从草丛中直窜而出。和尚拔剑砍蛇,弃蛇身于河边,一老渔翁经过,似醉非醉中抓蛇头、搬蛇尾,胡乱舞蹈中,蟒蛇竟化作龙,腾空而去。也有说宋朝期间有大臣黄宪出使,归程中遇风雨,逐漂泊于长洲,自此长留香山,远离庙堂。他在长洲建庙宇、奉神灵,雕有龙头、龙身、龙尾,及后,农历四月八舞龙便成习俗。
哪个传说为真,不得而知,但长洲人依旧在每年农历四月初七子时到侯王庙祭祀,由德高望重长者主持“开光点睛”仪式。随后,族人大碗酒大碗肉饕餮一番,由饮酒者持龙歌舞,作醉态,举步轻飘,东倒西歪,舞起醉龙。据说长洲的醉龙又称“剪龙”,“转龙”,其舞步融合了南拳、醉拳、杂耍等民间技艺,故要求表演者有武术功底,马步扎得稳,腰法要灵活,突出“醉”的神韵。所谓“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便是其最高境界。时而伏地翻滚,时而傲然独立,其舞姿千奇百怪,却也盎然生趣。
历史悠长的长洲醉龙承传百年,期间几乎一度失传。当地年纪最大的醉龙艺人为老人黄焯根,他10岁起学舞醉龙,年轻时便已练就一身好舞艺,而“文革”期间,更曾偷藏垃圾堆中的醉龙头舞具,冒险保留民间艺术。经历过式微又复兴,老人珍藏多年的那只醉龙头又得以重新舞动。2008年3月,黄焯根被省文化厅确认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6月,他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而舞醉龙艺术如今又拥有了更多的观众。有人曾分析,故事的最初,人们舞龙,供奉木雕龙头、龙身、龙尾是基于对自然的敬畏而崇拜图腾。而时至今日,威风凛凛的醉龙舞其实更代表着回望传统与文化继承。
黄圃龙舟:瑞龙呈祥
黄圃镇的文船瑞龙颇负盛名,故有“端午去黄圃看龙舟竞渡”的民俗活动。近年来的端午节,黄圃镇的大魁水道便总是彩旗飘扬的热闹情景,上万群众聚集河岸,人声鼎沸,呐喊声震天。据史料记载,黄圃龙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龙船源自农艇竞技项目,由顺德传过来,从清代嘉庆年间起便开始盛行于民间,粗略估算约有两百多年历史。每年的端午节都有游瑞龙的习俗,而黄圃的龙舟属于大龙舟类别,船身长约三十米,俗称七丈七,可容纳近六十名龙舟手。该地区不少村落更保留了古老的瑞龙船,龙船分头、中、尾三部分,各部分都用坚硬且耐水性强的坤甸木料制成。龙头龇牙凸眼,有两根龙须突出,整个龙头长四尺六。龙身有龙骨、底板、竖旁板,扯龙筋,用铜钉、粗铜线装成,镶嵌了24个双排座位。平日里,船身埋藏于河床泥泞中,待节前挖掘出来,清洗一新,涂上猪油,晾干后方能下水使用。按照当地习俗,龙舟出行前更先有“旺龙”仪式,用公鸡血滴于龙头,画龙点睛,放鞭炮,响锣鼓,顺水划两次才算完成。及后,善男信女们争舀“龙船水”以驱邪保平安。
龙舟可分文武两种。文船不作竞赛,只作观赏旺村之用,游文船需备罗伞、高标、彩旗、铜锣、大鼓及菩萨神龛等于船中,龙头龙尾以铁丝拴好,尾处挂一彩球,而龙头由坐船头的人执绳摇摆。武船则不具装饰,只为夺冠而行。
圣狮金龙/象角银龙:祸去福来
沙溪人与龙有缘。传说明初,村民以捕鱼为生,有一木雕神像随旋涡逐浪飘来,座底写有“南海广利洪圣龙王”字样,于是村民盖大王庙供奉之,庙宇从此香火鼎盛。据说,明末清初圣狮、象角有瘟疫,村民向龙王问卜祈健康,王启示曰:舞龙。村民逐到佛山买龙头,嘱全村壮丁于浴佛节舞龙。此后,瘟疫消失,村民恢复健康。他们认为洪圣王显灵保佑,便决定往后每年于农历四月初八举办舞龙活动。
从历史与地理上来说,圣狮、象角两村紧密相连,其民间艺术巡游自然也不分家。资料记载,“自从明末清初每年四月初八都举行盛大游龙活动之后,圣狮村的彭述等扎作艺人,先后扎作了金龙、银龙,圣狮舞金龙,象角舞银龙。”四月初八时,金龙银龙集于圣狮,上午游圣狮,下午游象角,通力合作,百年不变。舞龙舞凤,除为淳朴民风,更具现实功用。2003年“非典”时期,圣狮村坚持习俗,舞龙烧鞭炮。爆竹浓浓的硫黄味在村中蔓延,也把空气洗刷干净,因而当地村民个个身体健康,不受病魔侵扰。是以舞金龙、舞银龙,既是热闹的庆典,也是值得珍视的民间宝藏。
南文柴龙:浩浩荡荡
大涌南文村地属隆都传统文化区,因而沿袭着独特的龙风俗、龙传说。据史料记载,当地村民喜欢习舞,因而耍狮舞龙俱精。尤其是地方色彩浓郁的柴龙,更是渊源深厚。提起舞龙,不少村民心中都浮现出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的盛况。柴龙沿大街小巷舞过一遍后,随即到村边河涌洗身,寓意清除污垢,洗净瘟疫,最后将柴龙供奉在祠堂中。南文柴龙,自与澳门、长洲等地的醉龙有相似之处。柴龙以木雕刻而成,而旧日的龙雕在破四旧等历史时期中大多失散了。幸而人心常在,民间艺术存活于记忆中,今又复生,而且后继有人。
南文村有个青年乐园,矢志继承村中的龙文化。二十多年前,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村中的不少空置旧祠堂被修葺一新,补充了图书、乐器及狮龙等舞具,延续了舞龙的文化。在近年来的慈善万人行现场,观众们都可看见来自青年乐园的舞龙高手们率领金龙、柴龙等队伍浩浩荡荡而来,威风八面。村民更找来上好的香樟木雕刻新龙,其中两条现收藏在大涌红木家具雕刻馆内。柴龙分头、身、尾三段,讲究整体协调,因而舞动难度比金龙更大。但经村中老人传授技艺,年轻一辈如今也能让柴龙再现生机,威风凛凛地翱翔天际了。